立即捐款

新田科技城發展方案獲通過 反映環評制度缺失

新田科技城發展方案獲通過 反映環評制度缺失

發展局去年5月公布大規模填埋新界濕地,以發展新田科技城。計劃於公眾間引起極大迴響,錯漏百出的環評報告被環保團體形容為「史上最差」,而新田科技城將填埋約250公頃濕地, 會對生態環境造成極大危害。

《國際重要濕地公約》早在1995年便將新界米埔和內后海灣列為「國際重要濕地」,該地區為候鳥「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線」必不可少的中途補給區,許多瀕危或近危物種都在此棲息,例如黑臉琵鷺、白肩鵰等。有見相關濕地的重要性,港府向來秉持「濕地零淨損失」原則,科技城的環評報告獲批顯然自打嘴巴。

經過約10年的討論,《環境影響評估條例》在1998開始實施,列明若有任何大型發展項目或會影響具生態價值地區的工程,發展方必須就工程的環境影響作研究,並提出其他資訊如補償措施。環評報告會被提交予環境及生態局轄下的環境諮詢委員會(環諮會)審批,報告獲批後,署方就會發出環境許可證,批准發展。環諮會也可以要求發展方遵從不同附設條件,例如在建造工程展開前成立環境監察小組等,即「有條件通過」。在環諮會審批前,環評報告必須刊登於政府網頁上讓公眾查閱,惟現行機制並未能讓民間意見直接左右環諮會決定。

回看是次新田科技城計劃獲有條件通過,環諮會主席查逸超在審議後指出發展會影響該區部分現有魚塘和濕地,但港府會透過紓解措施帶來多項環境效益,重中之重則是「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據發展局所言,該保育公園將佔地338公頃,能彌補損失濕地。我先前已與另一生態研究者撰文,說明生態影響難以被量化,而政府補償政策難以服眾(註1)。

於本文,我想從制度層面出發,反思香港環評制度缺失,並回顧前車之鑑,探討發展項目的補償措施在最後如果淪為「漂綠」(greenwash)工具。

在學界,不同研究早已指出香港環評制度如何側重於「補償措施」(mitigation),而非就着發展項目的生態影響而去通過或否決發展方案。換句話說,環評報告的機制並不旨在避免危害生態的發展項目,而是鼓勵發展方通過提出補償措施,紓減工程的環境影響。然而,「避免」與「紓減」兩詞意思迥然不同,尤其生態影響難以逆轉。

由於預計338公頃的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比起要填埋的250公頃濕地來得大,港府指發展計劃反而會令雀鳥數目不跌反升。惟當我們看看中華白海豚的現況,政府說法馬上站不住腳。

據漁護處資料顯示,白海豚數目由2003年的188條大幅跌至2022年的34條,跌幅接近八成。其中填海發展是白海豚的主要生存威脅之一。2008年,政府公布港珠澳大橋香港囗岸的建造方案,該口岸選址北大嶼山水域,為白海豚重要棲息地。有見及此,政府承諾會在口岸建成後設立970公頃的大小磨刀海岸公園,讓海豚在工程後「游回來」。

相關海岸公園在2016年正式設立,根據受漁護處委託的香港鯨豚研究計劃的最新報告,直至2022年,研究團隊並未曾在該海岸公園觀察到白海豚——六年,零隻白海豚。

導致這情況的原因為海岸公園對補償生態影響,尤其讓白海豚在工程後「游回來」的效果「從未被科學性地證實」(註3)。新田科技城的補償措施——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如出一轍,其效果尚未被證實,港府只是「預計」雀鳥數目會不跌反升。

理性地看,環評報告能提供動機紓減生態影響固然是件好事,尤其香港不應「不發展」,而是要平衡發展與保育。但,環評制度真的能達至發展與保育並行不悖嗎?定或是淪為橡皮圖章、糖衣毒藥,為不同發展計劃漂綠?

4月22日除了是環諮會通過新田科技城環評報告的日子,更是地球日(Earth Day)。港府於當天推行管制即棄塑膠新法例,禁用即棄塑膠餐具,卻在另一邊廂批准對生態環境極具危害的發展方案。這個政府,又怎能服眾,鼓勵市民支持環保、保育生態?

註1:胡文曦、別學優 (2024)。人工再建濕地可彌補生態損失嗎 填埋新界濕地須三思,《明報》,3月15日。
註2 J H Liu and P Hills (1997), “Environmental planning, biodiversity an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case of Hong Kong’s Chinese white dolphin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50, pp.351–367.; C Wood and L Coppell (1999). " An evaluation of the Hong Kong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system," Impact Assessment and Project Appraisal, 17(1), pp.21–31.
註3: Karczmarski, L., et al. (2016). "Humpback dolphins in Hong Kong and the Pearl River Delta: Status, threats and conservation challenges," Advances in Marine Biology, 73, pp.27–64.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