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年,政府有意覓地發展新界不同地區。作為禽畜業經營者,我們明白政府「適度有為」及「完善城市發展」的需要,但在規劃及發展過程中,政府卻錯誤低估本地農業的重要性,更誤解及低估了本地農業在發展當中所面臨的影響。
禽畜業經營者,在法例如《公眾衛生(動物及禽鳥)(禽畜飼養的發牌)規例》(第139章L)和《廢物處置條例》(第354章)的限制下,根本難以覓地遷徙,農場則搬無可搬。
原因在於,禽畜業界的特殊性及複雜性,因為經營合資格的禽畜農場需協調政府最少7個部門,包括:聯絡環保署處理及監察污水及處理禽畜廢物、聯絡地政署處理涉及土地地契及農用構築物事宜、聯絡規劃署了解更查詢土地規劃用途、漁農自然護理處監察禽畜牌照、食物環境衛生署管理檢驗及食品安全、入境事務處及勞工處負責處理人力資源及勞工保障等事項。不少禽畜業經營者根本未能處理複雜而官僚的行政程序,還需面對《廢物處置條例》(第354章)對農場位置的限制,只能在遷至禽畜廢物管制區內。
另一方面,本地禽畜產業歷史悠長久遠,部份更是自1950年代起經營至今,每個農場背後都有其歷史故事,無不希望能世代傳承、薪火相傳。現今元朗南發展範圍內有5個禽畜農場受影響,經營年期都介乎30至50年不等,且一直為本港提供優質鮮活糧食,特別在現時疫情及早前內地爆發非洲豬瘟下能穩定本港鮮肉供應量,及推動本地就業機會,並傳承傳統農業文化。
元朗南一眾禽畜業經營者,希望透過意見表達,與政府共議適切可行的解決方法,尋求官民雙贏出路。
我們的共同訴求:
業界存續:各受元朗南發展影響的經營者一致表示希望繼續經營,但對政府反應冷淡及不積極表示擔憂。經營者希望盡早表達聲音及訴求,共同尋找出路;
要求政府當局清晰回應:經營者多次向政府當局表達訴求及建議,但未獲政府部門清晰及具體回應。各經營者都就此表示憂慮,並就是否要繼續投資基礎建設、購入生產資源、進行維修及保養等多方面呈現不確定性,期望政府能針對各受影響禽畜農場範圍訂立明確的發展時間表。因即使要覓地重置,亦需至少5至7年時間作準備,經營者要求政府當局協助產業在本港能夠可持續發展;
要求局方妥善協調重置安排:因搬遷禽畜農場過程的複雜程度遠較其他棕地作業為高,過往亦無成功先例可作參考,故要求政府當局主動與區內受發展影響禽畜農場經營者溝通及協調重置安排;
妥善處理各項條例及牌照審批及重置安排:由於經營飼養禽畜農場的複雜性,故要求政府當局成立跨部門統籌工作小組協調重置事宜;
農場合併及參考國際化經驗的可行性:經營者多年來已一直表達產業發展的方向,例如參考國外垂直式經營禽畜農場 或 將元朗南受影響經營者合併及重整規劃 或 修訂法例規定及容許引入國外高端飼養技術以推動產業健康持續發展等。
對不實指控的回應:
我們的禽畜農場一直與元朗南社區共存,過往曾有住戶向環保署投訴並指控禽畜農場不斷產生異味、處理禽畜廢物不善和違法傾倒禽畜廢物的情況。我們一眾的經營者對此感到婉惜並欲就此澄清,希望進一步讓公眾對我們經營禽畜農場的運作有更多的了解。
合資格禽畜農場一直受環境保護署的「禽畜廢物管制計劃」的政策、法規及牌照制度管理。環保署一直有各種指引要求農場妥善處理禽畜固體及液體廢物,如:濕處理法、乾濕混合處理法、滲水處理法、趁乾剷出法等,而一旦任何設施故障導致污水排出,而未達環保署既定標準,禽畜農場須在48小時內向環保署報告事故。環保署署長亦能隨時要求農場採取適當行動處理。
禽畜農場的廢水排放有既定操作程序,而環保署的「水質監測站(YL1)」亦一直監管由公庵路明渠排放出往元朗河的「五日生化需氧量」及「懸浮固體」指數。按環保署訂定的標準要求農場廢水排放的「五日生化需氧量」及「懸浮固體」為各每公升50毫克,而有關YL1的數據亦不時於網上更新,以供公眾查閱。
我們農場亦一直確保處理禽畜廢物的設施及裝置有適當構造,包括:渠道、排水溝、儲存設施、缸、儲存器、儲存袋、禽畜糞便舍、滲水池等,亦一直有進行維修保養,使廢物處理時不致造成污染。有關費用亦佔我們農場的營運開支的數百萬元。而且我們亦按照環保署指引的程序處理「禽畜廢物」的收集及運輸。
環保署不時接觸我們,並檢查污水處理設施。如果發現問題,環保署會發出警告信,並要求採取有效措施及加以改善。假若我們一旦有非法排放的情況,環保署更會進行執法,包括:突擊檢查及作出檢控。因此,對於居於附近村落的住戶指控我們現時經營的禽畜農場進行違法傾倒禽畜廢物和欠缺妥善處理禽畜廢物並非屬實。
安心享用本地優質鮮活家禽供應及社會共同付出:
我們希望附近村落住戶及社會大眾明白,當大家在一田超市、本地雞檔肉檔等零售點購買及享用肉質鮮嫩、無農害的本地豬肉、雞肉和雞蛋時,也需要明白面前的食物是來自許多人辛勞付出的成果。
我們的社會亦需要明白,中國人「民以食為天」在享用鮮活雞隻、價錢較內地豬肉便宜20%的本地豬肉、安心食用無激素的雞蛋時,不能一方面只顧安心享用本地禽畜業界所帶來的益處,另一方面卻被豬場的傳統形象及觀念所影響而扼殺本地僅存禽畜農場的生存空間。我們一直受環保署的監管,而至今仍未被除牌足以證明我們本地禽畜農場付出勞力的成果。
我們業界一直與時並進。嘗試以科學方法處理氣味、排污、固體廢物管理、飼養技術的改良、食物安全的監管,但更需要政府的法例及政策配合我們的發展步伐,與時並進,才能繼續貢獻本地經濟及食物穩定的供應。
--------------------------------------------------------------------------------
我們的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