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片由環保工會提供
文:Iris Wong
本土研究社與環境教育及生態保育工會(下稱環保工會)合辦的每月一聚系列《講環講 》於本月11日舉行,不知不覺已來到第五講。本月講者請來香港的地質師Saya,以「疑山移海」為題,為在場40多名觀眾分享了她作為地質師的工作,更深入淺出地講解了香港地質歷史和現今社會的關係。
雖然地質師是由英語「Geologist」直接翻譯而來,Saya卻抗拒以中文的「地質師」自稱,對英語「Geologist」的比較有身份認同。她認為香港對地質師的理解比較狹隘,一般多指工程地質師(Engineering geologist),但地質師並不是只為工程而存在的職業,其崗位可以涉獵的範疇還包括礦產勘探、還有遠洋的地球物理勘探和進行學術研究等,遠遠超過進行工程的意義。
地質師視角橫跨億年 借古鑑今預測未來
Saya笑言地質師的時間觀與一般人不同,一般人眼中數十年可能已經是很長的時間,但對她言只是很短的日子。因為她平時在研究的地質、山泥和石頭,動輒都有上千萬年、甚至億年歷史。講座中她提到香港最古老的出露岩層是位於黃竹角嘴的鬼手岩一帶,形成自約四億年前,即使是最年輕的東平洲也有5500萬年歷史,還有形成於中生代的八仙嶺、經歷末次冰盛期後形成的林村河谷等。
這些至少數千萬年前形成的地貌與岩石,一般人可能較難理解研究它們的重要,但從地質師的角度,這些遠古歷史竟與香港的城市發展息息相關。如林村河谷的沖積平原與河流沉積物和河階沉積地形有利於農業發展;大欖涌水塘選址在斷層上,因可以利用其天然地勢差異,加上花崗岩基盆特性較穩定,適合儲水;自遠古遺留下來的花崗岩及礦脈也造就了八十年代初蓬勃的打石業及採礦業。除天然資源外,這些地質狀況也為香港帶來不少危機,如花崗岩易受風化,帶來山泥傾瀉、脆弱的大理石在地底有機會令建築物的地基不穩、淺層沉積物引致的地區沉降問題等。而Saya認為地質師的工作,就是要「Make the past relevant,to predict the future.」透過了解地質結構,發現潛藏的問題,及早做好預防措施,以避免災難發生。
以4D視角 應對極端天氣
地質師在工程項目中的角色較為被動,主要就有關地質、地形及地貌、歷史記錄和人為影響等各方面進行資料搜集,並在分析後提出意見予工程師參考。但不論是工程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勘查研究、工程設計及建造階段、甚至是在工程期間,地質師都會參與其中並給予適當的支援。以防治山泥傾瀉為例,地質師在土力工程署的「長遠防治山泥傾瀉計劃」中扮演重要角色,需為未被記錄於《斜坡記錄冊》的人造斜坡進行篩選及風險評估、在實地考察後更新資料庫,亦需為天然山坡進行防治工程的規劃和設計。此外,亦要在災後進行調查和研究工作,分析山泥傾瀉的結構及成因,以防止山泥傾瀉在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再次發生。
Saya引述地質學會(Hong Kong Regional Group, Ge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前主席Kevin Styles的說話:「A good geologist thinks in 4D.」地質師比較一般人的3D視角需要多一個維度,就是「時間」。面對氣候變化,極端天氣狀況變得愈來愈頻密,以往被推測為「五百年一遇」的暴雨,往後只會更常出現,山泥傾瀉的防治工作變得尤其重要。地質師尤如上帝般一覽千萬年的4D視角正好能派上用場。因為地質師關心的不止是當下,還有斜坡在五十年、一百年、甚至一千年後的穩定性。
培養地質意識 從更根本角度討論公共議題
主持人陳劍青說:「我哋都好關心呢個城市,成日會講我哋住嘅地方好靚、跟住就會講下自己嘅社區⋯但係個社區係喺邊度嚟?其實要再講得根本啲係要從地質嘅歷史講起。」他認為所謂地質意識並不單指地質知識,更重要是學習地質師的視角。對身處的環境有更根本的了解,才能就有關公共議題進行更深入討論。Saya說:「唔單止係地質(知識),香港人係好缺乏科(學)普(及)。」
她曾在大板科學館看過一位初小學生的得獎作品,作品展出了他在家附近撿的石頭和一些紙條,紙條上簡單記錄了他的觀察,如石頭的顏色和形狀等。而「觀察」正正就是科學家運用科學方法去驗證理論、或獲取新知識的第一步。Saya說:「我當下係覺得幾震撼,原來一個小學二三年班嘅學生就已經有呢個能力(去進行觀察),即係其實大家都應該要有呢個能力。」她鼓勵大家從現在開始多運用想像力,並嘗試細心觀察身邊事物,要培養地質意識並不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