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流行「無處不旅遊」,旅遊發展已成施政重中之重。去年尾公布的《香港旅遊業發展藍圖2.0》強調要「豐富地區旅遊資源」、「彰顯本地文化特色」【註1】,但政府政策卻不協調且互相矛盾,令過往充滿本地特色的城市元素消逝,尤其以近幾年尤為明顯。
近日政府以避免工業意外為由,要求公務工程最少一半採用金屬棚架,以逐步取代竹棚【註2】。金屬棚架是否更安全仍有待評估,而這政策轉變帶來的,除卻對難以轉型的搭棚工人造成影響外,亦牽涉街頭景觀特色的消亡。研究員盤點出8個近年本地街頭景觀特色的轉變,在大家日常觀察下,又能否數得出更多例子?
竹棚
竹棚是香港建築業的傳統標誌,因其輕便、成本低且易於搭建而在高樓林立的都市中廣泛使用。據稱用於建築的疊竹棚技術可最早追溯至隋唐時期【註3】,而香港為全球幾乎最後廣泛使用竹棚的城市,構成獨一無二的城市景觀,遊客趨之若鶩。金屬棚架是否比較優越需要論證,但將其以安全理由一刀切,將其取代而不進一步尋求減少意外的方法,是源於城市管治者看不到這千年工藝對香港的價值。
霓虹燈/伸出式招牌
同樣以安全理由被一刀切取締的,還有霓虹燈/伸出式招牌。這些招牌在眾多電影出現,如著重光與影的王家衛港產片,及在香港取景的外國電影 (如蝙蝠俠:黑夜之神)和遊戲 (如Sleeping Dogs、野狗子)。鏡頭下的霓虹燈/伸出式招牌更成為外銷全球的香港文化象徵。伸出式招牌互相爭奪路人眼球,擠在相對海外城市而言相對狹窄的街道,配以相對LED來說,屬散射光所以較為柔和的霓虹燈光,加上其密度,在晚上構成了一個毋須刻意營造的「夜繽紛」氛圍,具有強大的真實感和生活感,比起現在的景點營造更勝一籌。
林鄭月娥就任發展局時 (2010年),其管轄的建築署開始以安全理由取締伸出式招牌,大部分的舊伸出式招牌在未論證其安全性成疑下,就純粹因尺寸或物料原因,遭一刀切拆卸或改建,順道令逐漸失傳的霓虹燈加速消亡,而近年全港霓虹燈招牌量亦僅剩不足500個【註4】。
路牌字體
香港的路牌字體反映了本地殖民歷史、中西匯聚等特徵,雖然多年有的字體有所演變,但大多都根據保存市民對街道的熟悉感和道路使用者的辨識度而定。近年使用中文字體「全真字庫(港人版)-粗黑」,和舊英文字體Transport,亦在科學上被論證為適合道路使用者【註5】,在未有充份討論下以新創字體「文悅古典明朝體」取代,稱能為香港街頭注入「文化氣息」,但除令市民及遊客不熟悉外,亦引起安全隱患【註6】
暖黃色街燈
傳統的街燈發出暖黃色的光芒,為夜間的街道營造溫馨的氛圍。但近年,為了提高能源效率,政府逐步將傳統街燈更換為白光LED燈,自2017/18年度起,路政署開始展開街燈更換工程,目標每年平均更換6,500支路燈和1,500支行人天橋及行人隧道光管至LED燈具【註7】,大大改變了街道的夜間景觀和氛圍。
行人過路紅光投射
2013年運輸署試驗在交通燈桿加裝伸延臂,於紅燈時透過LED投射紅光至地面,旨於提醒「低頭族」勿亂過馬路,以提升行人安全。而每個裝置的採購及安裝費用成本,約為1.6萬港元,被質疑使街景變得詭異且浪費公帑【註8】。
壁畫
近年街頭壁畫大行其道,尤其是在九龍城、深水埗等舊區,不論是市建局還是私人發展商,都在各自的項目上融入壁畫元素。相對地,本身舊市區常見各式各樣的牆壁塗鴉,卻越來越少。作為不佔用空間的裝飾,在市區重建的過程中,發展商或以為社區增添特色之名,在將舊區的一些老店、建築移遷或拆除後,猶如將其畫上牆壁憑弔。
就如市建局針對九龍城重建表示,希望將該區提升成為「型格社區」,其中一個必要元素便是要髹上特色的壁畫,並額外資助區內8幢大廈美化外牆,將潮州、泰國和舊啟德機場3個主題以外牆壁畫呈現,但具體的重建方案卻會將具特色的商舖逼遷【註9】。又如深水埗通州街臨時街市外曾舉辦以Cyberpunk為主題的展覽,邀請藝術家創作龐克風壁畫,然而,這活動及壁畫卻變成了驅趕露宿者的工具【註10】。
夾公仔機舖
因經濟不景及消費模式改變,夾公仔機在香港街頭激增。單是以小店聞名的葵涌廣場,接近六分一店舖已改為公仔舖或韓式自拍館等無人鋪【註11】,這類無人鋪接近沒有人力成本,在經濟不景下遇到業務擴張的機會。而往時人流如鯽的旺區大街地舖,如旺角和尖沙咀,都隨處可見裝修簡陋、不用聘請人手經營的夾公仔機,亦有人將其理解為香港「消費降級」的象徵。
近幾年,香港街頭景觀的加速變化,街頭上少了些舊風景,像是伸出式招牌及竹棚設施等承載深厚文化記憶的特色在逐漸消失,也多了些新事物,例如是夾公仔機店舖風行市區。公眾難免感到唏噓,但某些轉變如街燈店舖等應時的演變,或非全然是壞事。
上述變化重塑了我們對這座城市的熟悉感和地方感,除了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一代香港人的文化認同,更加轉變了外國人心中香港的形象。其帶來的爭議,不僅在於香港街頭面貌的轉變,更在於其牽涉到城市獨特身份的存續與傳承。或許在平衡城市文化特色及其他考量因素時,政府亦有必要細察這些變化的意義,讓街頭景觀繼續訴說屬於香港的故事。
【註1】《香港旅遊業發展藍圖2.0》
【註2】Yahoo News. 2025.3.18. 發展局工務工程一半用金屬棚架 工會憂損本地工人生計
【註3】The oval partnership. 2024.3.28. Unlocking the Power of Bamboo: A Technique Built on Tradition
【註4】CNA. 2023.5.17. Dim prospects for Hong Kong’s neon signs amid enhanced safety regulations, redevelopment efforts
【註5】道路硏究社. 2023.5.5. 路牌亂改字體 隨時危害道路安全
【註6】JUMPMingPao. 2024.1.6. 港街名牌變樣 換上「文悅古典明朝體」增人文氣息 有學者指傳達信息更重要
【註7】路政署-路燈保養及改善工程.
【註8】東網. 2023.10.27. 紅色強光提低頭族睇車 被轟花公帑又本末倒置
【註9】香港01. 2025.5.19. 九龍城重建|髹壁畫供打卡 主題潮洲、泰國、舊機場打造型格社區
【註10】香港01. 2020.10.18. 通州街橋底數碼展 遭批評搞藝術趕絕露宿者 主辦方:兩者沒關係
【註11】集誌社. 2024.12.30. 吉舖追蹤.新界|吉舖微減 葵廣無人店旺丁不旺財 上水無處不龍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