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來管】簡樸的「簡樸房」規管框架](/sites/all/themes/inmedia_2021/images/white.gif)
剛剛取代楊潤雄成為文體旅局局長的羅淑佩原為房屋局常秘,她任內最後一份主要工作為推出「簡樸房」規管制度,隨即便升官,未知李家超是否因為欣賞其「簡樸房」規管制度的工作?不過,仔細看看今周展開諮詢的「簡樸房」規管制度建議方案【註1】,似乎難以如議員所讚揚能「解決深層次問題」【註2】。
綜觀整份方案,至少有以下八點缺憾或問題,有可能造成反效果,令不適切居所住戶的處境惡化:
一、喪失基本生活機能:「被簡樸」的廚房
政府將「簡樸房」的最低面積要求,設於8平方米,相等約兩張乒乓球桌。而將標準設到如此低的代價,便是要將廚房部分的強制要求「簡樸」掉,否則難以讓較小單位同時容納獨立廁所與廚房。現時近9成「劏房」均設有廚房,當政策對廚房設下諸如防火及圍封的標準,同時又未有強制要求設有廚房,意味即使較大的劏房有空間容納,部分業主可能拒絕設置(因有額外防火要求,會增加成本),或是將煮食空間降格,以逃避有關規管。
當然,政府或許亦因減少消防風險等善意考量,而放棄對廚房的強制要求,尤其是對於居於劏房的基層家庭而言,在家煮食是節省日常開支的重要一環,取消廚房意味喪失煮食空間,令簡樸房「簡樸」得連基本生活機能也被取消掉。又或是可想像有住戶會自己添設電磁爐解決,放在床邊的摺檯上煮食,但在缺乏獨立專用的廚房空間煮食,並與其他生活用途重疊,風險分分鐘會更大。
二、 削足適履:寧願降低最低面積標準 也要迴避起始租金的關鍵議題
為何要將最低標準定在近乎沒有尊嚴的8平方米?建議方案其中一段這樣寫:「社會上亦有聲音(誰?)表示部分一人劏房住戶不期望最低面積要求太高,以節省租金開支」。
這句有點駭人聽聞,誰不想以較合理的租金租到一個較為體面的居住空間?關鍵的問題不是面積「太大」,而是劏房租金高得過份及缺乏「起始租金」的限制下,劏房業主有仍空間賺取暴利。全港劏房今年年中的平均呎租為$40.5,比紅山半島豪宅($32)高一大截,更遙遙領先一般私樓租金水平,性價比極低。透過政策控制租金至非暴利水平,自然能令劏房戶租到較體面的生活空間。
2021年劏房租管實施後,劏房租金竟不斷上升。今年年中,葵青區的劏房租金比去年同期暴升近4成,灣仔區的劏房每月租金中位數升至$7,700,呎租達$56.2,堪稱全港最癲【註3】。由此可見,沒有起始租金的劏房租管根本無用,透過不知名人士「吹風」指不如將最低面積標準降低來「減少」租金支出,寧可犧牲改善劏房居民處境的大好機會,也因不願要求已大賺多年的劏房業主讓利,恐怕只是在削弱簡樸房的政策原意。
三、核證執修洗費數以億計 住戶隨時硬食改裝成本?
而在現時建議的規管政策下,業主須申請認證,方可繼續出租單位,而政府亦要求業主須每5年提交經由專業人士(包括註冊建築師、土木工程師或測量師)核證的報告,假設有8萬間符合要求的簡樸房,若每間的核證費要$1,000元,已是近億的生意,再加上有需要按標準執修的單位,如防水工程動輒要數萬元,業主們予工程業界的洗費或數以億計,工程業界或成最大贏家。未設有「起始租金」限制,意味業主可選擇輕易鑽劏房租管政策的漏洞提價,無法改善居住環境之餘,住戶硬食業主按要求改裝轉嫁的成本,業主繼續賺取不合理的高利潤。
四、受影響租戶應不止3成 政府「底氣」夠唔夠頂?
坊間相當關注受政策影響下,住戶需另覓居所的安置問題。然而,受影響住戶數字在方案中竟沒有提及。較為相關的數字,在於政府估計將有約3成現存單位需進行較大規模改建,其依據或在於有26.2%單位因少於8平方米而不符要求,意味至少影響足足近3萬人。而其似乎預設其他合乎面積要求者,只需要簡單執修,但如設置通風窗戶、獨立廁所等,實際上亦是相當大工程,過程中住戶亦需另覓居所,再加上方案要求或亦令部分業主拒絕出租【註4】,當中造成的逼遷後果亦沒有被考量在內,故亦可預料將有更多租戶會大受影響,政府所指已有足夠「底氣」安置受影響居民,恐怕沒有考慮到這點。
五、受影響住戶的人口特徵資料欠奉 無法針對性援助
觀乎方案最首當其衝者,或是居於面積較小的單身劏房戶,若能針對其進行仔細的統計劃分,例如若有如青年、在職中年、獨居長者的比例,政府在落實政策前,實質可參考其人口特徵,考慮相應的後續安置安排。例如會否可開展一定數量的青年宿舍計劃、輕微調整單身公屋單位供應,或考慮增加長者住屋。然而,沒有相關人口數據,連事前安排的根據也欠奉,似乎更反映政府在處理劏房問題時,沒有針對性地處理不同住戶的居住問題。
不過,現時政府的態度是不處理安置問題,可能因此連這些基本資料也懶得收集分析。政府亦拒絕公佈解決劏房問題小組的研究報告,令學界和關注劏房居民的社區組織也苦無資料,想幫忙亦無所入手。
六、房屋資源僅為提供「底氣」不承諾作安置用途?
而針對與安置有關的安排,方案提及的措施,竟只是透過社工協助尋找其他租盤,或調配過渡性房屋、中轉房屋、臨時收容中心等作處理。先不論社工隊協助尋找租盤有否實際意義,政府事實上並無承諾能運用上述房屋資源安置受影響住戶,明言將大量興建的簡約公屋及過渡性房屋,只是為政府「提供底氣」,可見政府即使令部分人因政策流離失所,亦未有承擔責任,並聲稱會對其他同樣輪候公屋者造成不公,而不考慮讓其提早編配公屋。當無妥善安置安排,亦可預視部分住戶或要轉居籠屋等更惡劣居所。
七、執法強度視乎市場、公屋供應?
在登記及寬限期結束後,政府稱會以「風險為本」原則,來決定執法優次,除是否符合標準外,亦會考慮「簡樸房」市場供應及公營房屋供應等。但這是否意味,若政策落實後,市場反應劇烈,單位供應暴跌,而新建公屋供應又不足以應付大量受影響住戶時,執法行動將不再優先?雖然政府認為自己「底氣」充足,但細看政府未來聲稱已覓足夠土地興建公屋原來是不穩定或未確定的,例如剛剛的司法覆核案件,就令粉嶺高球場的12,000公屋單位瀕臨泡湯,萬一將來公屋量因「不可抗力」改變,執法力度又因此減低,原來的「簡樸房」政策成效或打折扣。
八、不夠全面:天台屋、丁屋劏房無額外機制打擊
這反映規管政策能否取得實效,仍受制於政策所帶來的後果,社會能否承擔。而建議方案實際上已迴避了如位處商廈、工廈、丁屋等的劏房,稱其本身不合法規而應透過執法處理,但現時坊間亦可見到散布於上述建築類型的劏房,其處境可以同樣甚至更加惡劣,當現時沒有額外機制打擊,純粹依賴舊有成效不彰的法規,若最終「簡樸房」供應過少,屆時是否又可以「放生」這些不適切居所,甚至永續這類劏房的存在,仍是未知之數。
「簡樸房」規管制度出爐後,何永賢第一次時間就規管框架見面諮詢意見的,是建築師、測量師、物業管理界別人士【註5】,並非受影響的劏房居民和關注劏房的團體,相信政策制定的過程中,業界的參與同樣遠超關注劏房的團體,這也解釋了為何整份框架給了人一個照顧業界需要,多於劏房居民需要的印象。
此外,與數年前處理劏房租管的小組不同,這次政府成立解決劏房問題小組中,連基層團體代表也沒有【註6】,未知小組如何有效吸收在地劏房居民的意見,最終導致出爐的「簡樸房」規管制度這麼「簡樸」,距離「解決深層次問題」還有漫漫長路。
備註:
【註1】立法會CB(1)1583/2024(02)號文件 「簡樸房」規管制度建議方案
【註2】光傳媒. 2024.12.02 「簡樸房」展開為期兩個月諮詢 議員盛讚方案為房屋局「創舉」
【註3】本研社.2024.10.17【安置政策失蹤】簡樸屋 租金毫不簡樸
【註4】星島. 2024.11.27 簡樸房︱業界稱罰則「嚴重過僭建」 重裝或需趕走租客 業主會:寧退場免坐監
【註5】「解決劏房問題」工作組 - 成員名單及職權範圍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