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北部都會區設計圖片(官方網站)
近日不少政府官員和議員,興致勃勃地說要建設千萬人口大都會。千萬人口,離現時750多萬的香港還有250萬人之距,不單純是否有能力或者如何輸入的技術問題,更該問是香港要有一千萬人的論調,為何老是常出現?
若要「打爆」各大新發展區及現有新市鎮的人口參數,研究社曾經計算過各區預期最大估計的幽靈人口 (包含北都全區及形同擱置的明日大嶼),估到最極限都只會能增大205萬人口容量,而且往往現實無法興建最大容量,意味著若果香港需要「塞進」1,000萬人口的話,至少50萬人以上需要再擠進現有市區。
新發展區/發展項目 新增容納人口
明日大嶼 50萬
新界北新市鎮及羅湖/文錦渡* 40萬
古洞北及粉嶺北新發展區* 22.21萬【註3】
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 18.39萬
流浮山新發展區* 14.1萬
將軍澳第137區及132區 13.5萬
元朗南發展區* 9.87萬
新田/落馬洲發展樞紐* 8.48萬
屯門新慶路康寶路公屋發展 6.1萬
元朗沙埔大旗嶺公屋發展 4.6萬
林村土地共享計劃 4.26萬
東涌第119區及133區 3.51萬
粉嶺高爾夫球場用地局部發展 3.36萬
錦田南房屋發展計劃* 2.52萬
屯門南延線發展 2.4萬
牛潭尾發展計劃* 1.7萬
總數 205萬
(*為北部都會區主要發展區域)
因此如果此一千萬人口香港的願景一旦實現,其實亦意味著可能要剷平郊野公園再建「中部都會區」(中都)、犧牲花園城市九龍塘打掉重練變「龍塘都會區」(龍都)、各大離島要吸收多幾萬人口變都會 (離都)、現時市區密度倍增 (都中都) 等大擴張才夠,這可能是追求增長的城市傾向不斷催生的幻覺,當將數字帶回現實時,現實亦是一般被忽略的(災難)情景。
在不同學者顧問一同撰文,從政策上構思如何使香港每年增加十萬人口的技術分析,「千」呼「萬」喚令整個願景變成「可想及」,彷彿可以無視統計署最樂觀2047年前最頂峰只有900萬的人口估算。技術成份是讓願景不至流於「空想」的重要一步,然而做不做到,或許並非政府最重要的考量,反而關鍵是營造出將來會有龐大人口需求的信心,人們能有信心繼續投資、開發,買地、建屋,逆轉現時低迷的地價,回復以土地推動發展的經濟神話,可能才是重提千萬人口論的當下用意。
用以重建信心的人口「千術」如果成立,就能很好理解為何香港千萬人口論為何反覆出現:廿年前由2007年前特首曾蔭權首提此論,望與紐約倫敦「睇齊」,為香港「曼哈頓化」的「十大基建」舖路,到2018年,曾任財政司長的南豐高層梁錦松亦曾重提千萬人口,為「明日大嶼」造勢,至今說法仍是「千」篇一律。
坐擁土地產業的食租階層當然樂觀其成。然而香港是否又真的需要安放一千萬人口? 若視乎現時的社會趨勢,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的新常態下,現時已有不少本港人口已經北上大灣區居住及生活,亦有不少大灣區居民南下上班生活,其實此城是否有一千萬人口已經無關痛癢,這背後反映的,仍然一直以來有種無法走出收割人口紅利的舊夢。
十多年前新加坡亦曾出現過千萬人口論,再加上2013年時新加坡政府希望將人口在2030年大增3成至690萬,曾引來大規模抗議,最終令國會將人口政策修訂為「預測」,最後亦承認了原訂690萬預測很可能無法實現。古今海來外讓社會期望落空的人口論不只一次,亦不會是最後一次。
還記得當年文化人馬家輝形容過香港城市管理猶如「養雞場」(雞貼雞,雞迫雞,沒事的,雞隻肯定承受得了,雞隻愈多,愈能帶動農場經濟旺盛),與及當年時任港督彭定康的城市營造論:「建造一個城市,不是要擠滿更多人口、更多就業、更多生產就好。如要城市有價值能持續,關鍵在於創造一個市民想在此居住、想在此貢獻的社區。」(Building a city is not cramming in more people, more jobs, more productions. If cities are to have value, if they are to last, we must seek to create communities in which people want to live, to which they want to contribute.)雖說96年的香港如今日的脈絡已不能同日而語,但或許是解除當今千萬人口思維的不中聽良方。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