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發展局長甯漢豪表示本港不存在住宅供應過剩問題【註1】,並在不同場合亦引述差餉物業估價署推算4.1%的低住宅空置率(2023)佐證,以說明無需要繼續推行林鄭曾推出的一手樓空置稅【註2】。有些人辯解指低於5%的空置率是「自然空置率」,即例如業主換樓/裝修時產生的「假象」,不屬於空置問題。
不過晚上在街上閒逛,尤其是在新市鎮或重建區,不難找到落成多年還烏燈黑火的新樓;新樓盤開售多年後,仍不難找到一手單位出售;即時已多數售出,有些新盤亦異常地寧靜,難以相信這些純粹是「自然空置」。差餉物業估價署的空置數字,十分值得細心檢視。
政府計算住宅空置率時 假設了丁屋並不存在
差餉物業估價署每年年底都會進行調查,包括過去3年落成的私人住宅單位,及在落成3年以上,只抽樣3% 作調查,取樣數字太低,而且方法竟是向大廈管理處、業主和佔用人蒐集,或派員視察(沒有進入單位)【註3】,亦沒有透露如何具體界定空置,例如某戶主或專才購入單位為第二甚至第三住所,隔很久才回來一次,管理員或會視為「非空置」,誤差甚大。
更大的漏洞是,自2002年起差估署的空置率推算剔除丁屋,現時丁屋數目已逼近5萬幢丁屋。丁屋也是私樓種類之一,大多亦會劏開三層出售,明顯忽略了重要的私樓供應來源。官方空置率的調查方法已有先天缺陷,尤其是每年新增丁屋單位本身數字十分可觀。
一幢丁屋可「一劏三」 潛在供應量可及官方私樓供應數字的10%
每年均有不少丁屋新盤推出,部分可能屬於非法套丁(未知是否因此政府部門不願將其納入調查範圍)。根據地產代理公司的搜尋器,多數單位面積是700呎或1400呎,意味著一幢2100呎的丁屋可被劏成兩至三個獨立單位出售;部分較舊的丁屋甚至可能被進一步劏成6個各350呎的小單位。
近年政府提供的丁屋有關數字十分零散,研究員能找到的是2021-2023年間,分區地政處根據《建築物條例(新界適用)條例》,合共發出1,695份滿意紙【註4】。獲取滿意紙後,丁屋可以正式入住,無論是原居民入住抑或申請撤銷轉讓限制後向市場發售,亦是一種可居住的房屋資源。
這代表了2021-2023年間,有潛在最多額外5,085(1,695x3)個另類「鄉村私人住宅」單位釋放,同期差估署的資料顯示有49,406個單位落成,若計及這些丁屋單位,實質私樓落成量會額外增加10%,但丁屋單位卻沒被看待為住宅供應而被計算在空置率調查之中,產生極大誤差。
如果以丁屋總數來看的話,數字更為可觀。從1972-2022,政府已批出45,021個丁屋牌照【註5】,假設近年批核的牌照的丁屋已經落成並獲完工證可供入住,並保守估計平均每間丁屋能劏出2.5個獨立單位(因並非所有丁屋均會劏成3個甚至6個單位,部分新近落成的會劏成頂樓700呎及下複式1400呎2個單位,保守起見,取其中間數2.5個單位作大概推算),則潛在忽略了的私樓存量達11萬以上規模,還未計並非以丁屋牌照興建的舊村屋,或重建的新村屋,所以實質私樓總存量數字是更多,可見忽略村屋/丁屋的空置率統計數字會導致未能看清真實情況。
丁屋單位空置量更可觀 官方住宅空置率屬低估
由於官方空置率忽略了村屋/丁屋,他們的實質空置率更是一個謎,不過相信數字會比一般私樓更加嚴重:若然各位在路經新界鄉村,不難會發現一些落成了好幾年的丁屋,一直都處於「清水」狀態,沒有裝修亦沒有入住,不排除是等待獲發完工證後5年「過冷河期」,或許有些丁屋發展商在樓市低迷下,寧願將落成丁屋調空5年,等待「樓市小陽春」,也不願為丁屋補地價(每間丁屋的補價金額可達七位數字,但在發出完工證5年後將其轉售,則毋須補地價),這個情況在一些大型的丁屋屋苑尤為明顯。
同樣「等待時機、待價而沽」的策略,在一般私樓市場亦甚為普遍,大量貨尾單位一直存在,其嚴重情況似乎未能反映在差餉物業估價署的住宅空置率推算上。研究員曾接受電視台訪問,指不少發展商的策略是不會立刻將新盤全面放售,而是會在開售第二年開始放慢放盤速度【註6】。研究員曾計算過某大埔新盤,開售3年後仍有30%未賣,個別樓盤甚至拖7年都未賣完,還未計已賣的單位,實質上是否空置,難以想像為何官方數字長期維持在「自然空置率」的水平。
不願認真量度住宅空置量 迴避一手樓空置率立法呼聲
首先從調查範圍看,目前空置率的調查方法竟忽略了數以十萬計的村屋/丁屋單位,已知調查方法粗疏,數字自然不可靠。翻查香港物業報告的技術附註,差估署自2002年開始將村屋/丁屋數字抽起【註3】,而當年正值私宅空置率歷史高位(6.8%),未知兩者是否有關,後來私宅空置率逐漸回落【註7】。
要認真量度一個單位是否空置,方法有很多。例如調查單位的水電煤容量是否長期不尋常地低,以確定單位是否恆常或長期有人居住。類似方法其實在調查公屋空置時有所採用,政府要認真收集私樓數據的話,並非難事。
然而一旦認真收集數據及恢復調查範圍至村屋/丁屋的話,實質的私人住宅空置率可能十分驚人,令政府更有壓力仿效國外訂立一手樓空置稅,以防珍貴的房屋資源被浪費。但這必然不會受到發展商的歡迎,因為它們會更難透過操控實質住宅供應來維持價格,尤其是近年樓市逆轉的情況下。這或許是政府多年來一直不願認真計算私人住宅空置率的真實原因,對全球可負擔房屋資源最為緊絀的香港而言,可謂非常匪夷所思。
【註1】Now新聞. 2025年3月8日. 甯漢豪:不存在住宅供應過剩 商業用地改劃住宅會平衡定位供求
【註2】光傳媒. 2025年1月7日. 房屋局反駁澳媒劏房報道:認為所有劏房戶都生活在惡劣條件下 是一種誤解
【註3】差餉物業估價署. 香港物業報告 2024. 技術附註
【註4】立法會財委會.審核2024-25年度開支預算. 答覆編號DEVB(PL)103.
【註5】公民透視 Access Info. 2023年2月3日. 丁屋的空間數據.
【註6】TVB新聞透視.2023年1月8日. |入市有機? (繁/簡字幕)|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