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年前有研究指香港於2012年的人均康樂休憩用地僅2.7平方米,相當於一格廁所大小【註一】,部分區域如油尖旺、深水埗等更只得2.3-2.6平方米,嚴重不足。自2012年後,較新且全面的相關資料較為缺乏,公眾難以得知全港各區人均康樂休憩用地的供應狀況。
適逢政府承諾將康樂休憩用地供應標準調升至人均3.5平方米,這個目標究竟能否達到?當然,將來的康樂休憩用地供應標準計算方法與現時有所不同,但理解各區休憩用地現況亦是必要。
2024年最缺乏休憩空間為東區、元朗和西貢
按照規劃署在2024年12月提供的各區鄰舍及地區休憩用地數據,將兩者相加得出「可計算休憩用地」(Countable Open Space)面積(以下所有提及的休憩空間面積均為「可計算休憩用地」),再以2024年年中各區人口數據計算各區人均休憩用地面積,得出2024年全港人均休憩用地面積為2.76平方米。
2024年各區休憩空間供應如下:
區議會分區|鄰舍休憩用地面積(公頃)|地區休憩用地面積(公頃)|可計算休憩用地面積(公頃)|人均休憩用地面積(平方米)
全港|1241.87|834.2|2076.07|2.76
2024年全港休憩空間為2076公頃,相當於109個維園的大小,感覺上非常多,但分佈非常不均:在18區中有6個分區的人均休憩用地面積逾3平方米,包括離島、大埔、灣仔、南區、黃大仙、屯門及沙田,當中離島屬人均面積最高,達4.64平方米,遠遠拋離深水埗(2.65平方米)、東區(2.06平方米)等。
各區內不同種類的休憩空間亦有分佈不均狀況,整體休憩空間質素亦受影響:8個區的「鄰舍休憩用地」(毗鄰住宅的小型公園)及「地區休憩用地」(服務廣泛地區的中型公園)細項未能達標(各為1平方米)仍未達標。「地區休憩用地」未達標的有東區、觀塘、元朗、葵青、北區、西貢,「地區休憩用地」未達標的則有中西區和灣仔。
不同類別的休憩用地所提供的用途有別,非側重一個類別、一種公園、湊夠數就是適當的供應,大的公園能提供各式各樣的設施的同時,仍需有就近能短暫停留、歇腳的休憩處。且現行的標準偏低,有幾個分區如東區、元朗、西貢的人均休憩用地供應僅僅達標,反映區內居民生活空間不足。
龜速增長:12年間全港人均休憩用地面積僅升一張A4紙大小
研究員對比12年前後的香港休憩用地數據,發現人均休憩用地由2012年的2.70平方米微微上升至2024年的2.76平方米,整體增加143.37公頃的休憩用地,12年間升幅僅有2%,即原先每人平均擁有一格廁所大小的休憩空間,12年後的今日每人多分配到一張A4紙大小的面積。
若要追趕《香港2030+》的願景——休憩用地的土地比率升至每人3.5平方米,如果按現有規劃署似乎需要更慢長的時間才能為市民劃出更多休憩用地,未知規劃署是否知道難以達到目標,所以在早前低調公佈的公共空間研究報告中【註二】,建議擴闊休憩空間定義,不再限於康文署公園,連毗鄰的設施甚至水體(如河)也包括在內,以拉高數字。
2012-2024 各區人均休憩用地供應成績表
12年間最大改善的區域屬灣仔區,人均休憩用地面積暴增近六成,而表現最差的屬離島區,下跌逾兩成:
分區|2012年人均休憩用地面積(平方米)|2024年人均休憩用地面積(平方米)|人口增幅|人均休憩用地面積增幅
中西區|2.16|2.51|-8.29%|16.61%
灣仔|2.02|3.18|6.42%|57.25%
東區|2.34|2.06|-11.72%|-12.02%
南區|2.91|3.14|-6.15%|7.9%
深水埗|2.62|2.65|13.18%|0.85%
油尖旺|2.34|2.84|-3.46%|21.43%
九龍城|2.31|2.78|9.47%|20.38%
黃大仙|3|3.14|-3.71%|4.84%
觀塘|2.67|2.76|5.54%|3.47%
離島|5.84|4.64|35.85%|-20.58%
屯門|3.43|3.08|9.89%|-10.27%
元朗|2.09|2.10|15%|0.62%
葵青|2.69|2.18|-1.77%|4.61%
荃灣|2.31|2.57|1.41%|11.23%
北區|2.67|2.51|11.6%|-5.85%
大埔|3.32|3.25|10.33%|-2.07%
沙田|3.15|3.08|10.21%|-2.29%
西貢|2.28|2.24|13.47%|-1.4%
灣仔獲「最佳進步獎」竟只因獲東區「割讓」維園?
對比2012年及2024年的各區數據,灣仔在12年間增加了21公頃休憩用地,人均休憩用地達3.18平方米,升幅達57.25%,成為全港第三高分區。是因為灣仔區多了很多公園嗎?理論上是但實際上不是:2015年區界的改劃,將原屬東區的維多利亞公園撥入灣仔區,獲即時「轉帳」其維園面積半數(按算式,都會區內區域休憩用地一半面積計入地區休憩用地面積),而同時灣仔在近年亦提供了新的休憩空間,如灣仔海濱長廊等,令本來作為全港最少休憩空間、最低人均面積的分區一躍成為人均全港第三高(供應面積仍屬全港最低); 東區人均數字亦因而減少了12%。規劃圖上的區界調動其實與居民的日常生活體驗無關,數據未必真實反映供應的缺乏。
五區供應追不上人口增幅,人均休憩用地不升反跌
人口增長屬影響人均休憩用地面積供應的一大因素,就算分區有新的供應,亦有追不上區內人口增幅的狀況,令人均供應數字不升反跌。過去有發展中新市鎮的分區尤其嚴重,18區之中的離島、北區、大埔、沙田和西貢分別有超過1成的人口增長,當中離島更達35%,而休憩用地的新供應不足以應付新湧入的居民,人均面積下跌0.03至1.2平方米。
休憩用地不應「湊數」,與其重量 更應重質
由此可見,在人口增長但休憩用地未有大幅增進下,整體上過去12年人均休憩空間的供應狀況近乎沒有改進,而在不少區份亦看到興建公園的工程被拖延多年。《香港2030+》規劃願景雖然提出將供應標準大幅提升至3.5米,但按目前觀察,似乎不大幅改動休憩空間的定義似乎難以達致目標,若然放寬標準亦有機會影響未來休憩空間的質素。
而這方面的疑慮是存在的,目前規劃署並沒有具體公佈「可計算休憩用地」的算式,即什麼種類的設施屬可計算,再者,更加沒有考慮這些休憩用地的開放性。由於沒有公開資料,私人會所內的花園、私人屋苑內的運動設施,雖然不會對外開放,但亦不清楚有沒有計進供應標準內,但這些休憩設施並非如康文署官員對外開放,若計進整體算式中令某區「達標」(政府亦因而缺乏理由追數),則會令不同階層所能使用的休憩用地不均。
更令人憂慮的是,政府近年努力「搶人才」,亦聲稱香港人口要達一千萬【註三】。可是經營一座城市不是僅僅將人口如經營農場般,越多雞鴨、越迫越好,裡面的人口都要講求生活質素,一座沒有妥善規劃的城市,同樣留不住人。
【註一】思匯政策研究所,2017。《不公空間:探討香港休憩用地的政策漏洞》
【註二】規劃署,2023。《重塑香港公共空間—可行性研究》
【註三】香港電台,2024。李家超:本港處於經濟轉型期 如不改革會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