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無公而還】未來新發展區削減公屋以「私樓」主導?

【無公而還】未來新發展區削減公屋以「私樓」主導?

2018年政府修改《長遠房屋策略》【註1】,將公私營房屋比例由「六四比」改為「七三比」,貌似新公營房屋比新私樓多,但實質《長遠房屋策略》落實以來,私樓落成量竟比被公屋多【註2】。

在實際落成公營房屋持續不足下,政商界卻不時提出需提高私樓比例。甯漢豪更揚言,政府已覓夠地,未來10年公屋供應甚至超標,因此將來可調整整體公私營房屋的七三比例,針對未來新發展區,更檢視將公私營房屋比例調校至「一半一半」【註3】。

按往績來看,公營房屋實質落成量將會更少。而根據最新公布的新發展區規劃建議,包括新界北新市鎮的優先發展區、馬草壟及牛潭尾,甚至已直言,因應各區不同發展定位,其住宅區將以「私人住宅」為主導,或意味新發展區內公屋供應會進一步縮減。

476346794_1042018594629912_9032148487890353464_n

由公私營七三比,調整至私人住宅主導?

➤ 新界北新市鎮(優先發展區)
住宅總數:17,000 – 19,000
發展定位:口岸商貿及產業區
官方說法:公營房屋並非新界北新市鎮的首要實施重點,(優先發展區新增住宅單位17,000 – 19,000個),當中香園圍口岸商住區提供約12,000-13,000個住宅單位(私人住宅為主),大學教育城和毗連社區在附近提供約5,000-6,000個私人住宅單位,增加師生的住宿選項。【註4】

➤ 馬草壟
住宅總數:9,800 – 10,700
發展定位:為河套創科企業提供便捷的社區服務及生活支援
官方說法:作為古洞北新發展區的延伸,馬草壟將規劃為住宅新社區,主要提供私人住宅和休憩及配套設施,支援河套創科人才的住屋及生活配套的需要,亦與毗鄰的古洞北休憩康體設施相輔相成。【註5】

➤ 牛潭尾
住宅總數:12,000 – 13,000
發展定位:創新科技地及大學城
官方說法:在滿足區內居民需要之餘,亦為附近大學城和綜合醫院的學生、教職員、研究人員及醫護人員提供服務。考慮到牛潭尾的發展定位,該區的房屋需求會以私人住宅為主。【註6】

近年公布的發展區,部分原初亦表明將依循七三比的安排。如牛潭尾和新田,屬於北環綫鄰地住宅項目,本稱將以七三比的公私營房屋比例作為規劃目標,但新趨勢下,似乎亦難逃公屋規劃被大幅減少的命運。

而綜觀上述的新發展區域,規劃作私人住宅主導的理由,往往在於需配合產業規劃,支援相應人才,如大學教研人員、創科人才及醫護人員等。觀乎其他新發展區亦有類近產業時,例如流浮山定位為數碼科技樞紐,以及新田科技城等,上述發展思維亦意味這些未來落成的新發展區,難免亦傾向以私樓為主。

未來十年公私營比例恐面臨失衡?

觀乎過往官員說法,在其餘即將動工的新發展區,這種降低公屋量的規劃意向亦是有跡可尋:

➤ 流浮山/尖鼻咀/白泥
住宅總數:48,000 – 53,000
發展定位:數碼科技樞紐
政府說法:「早前推出的「尖鼻嘴、流浮山及白泥一帶」規劃,當中會有一個北都版本的數碼港,預料會有較多人才聚集,若當地採用公私營房屋「七三比」可能不太適合」(甯漢豪,2024)【註7】

➤ 新田科技城
住宅總數:50,000
發展定位:創新科技地
政府說法:「新田科技城,當中預計做多少房屋,其實是有註腳,說明該處房屋供應不需要一定有七成是公屋」(甯漢豪,2024)【註8】

➤ 新界北新市鎮
住宅總數:163,000 – 176,000
發展定位:口岸商圈及新興產業基地
政府說法:「整個新界北新市鎮公私營房屋比例未定,但在進行技術評估時有假設情景,分別是公私營房屋五五比、六四比和七三比」(發展局,2024)【註9】

若只是個別區域作出調整,對整體公私營房屋比例或影響不大,然而單單是上述的新發展區,已達逾30萬個住宅單位的規模,相等於2024/25至2033/34年度的十年房屋供應。除非政府在新發展區以外補回公營房屋的落差,貿然大幅將這些新發展區的公屋比例縮減,將意味再下一個十年,香港的公私營比例將面臨嚴重失衡。

但對於政府而言,其聲稱未來可預示有充裕公屋供應,因此有空間調整七三比的十年策略,而不致出現失衡,但政府仍未解釋在新發展區被「迫走」的公屋,究竟在哪裏興建。雖則政府樂觀心態依然,但顯然現時房屋問題持續嚴峻,不僅劏房問題未被解決,一般公屋輪候仍要等5.5年。

而在未來十年,這些問題似乎亦難以想像,能順利得以解決。若屆時房屋供應仍然緊拙,而各新發展區的私樓為主的房屋規劃被一錘定音,政府若要再覓地增建公屋將會難上加難,所造成的危機或較今天更嚴重。

現時新建房屋亦背離七三比?

即使不談未來,現時正動工及陸續落成住屋的發展區,根據官方自身的數字,不少本身亦不符合「七三比」的要求,例如:

➤ 元朗南新發展區
住宅總量:28,500
官方比例:6.8 : 3.2【註10】

➤ 古洞北/粉嶺北新發展區
住宅總量:82,600
官方比例:6.6 : 3.4(古洞北);7 : 3(粉嶺北)【註11】

➤ 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
住宅總量:61,000
官方比例:5.5 : 4.5【註12】

如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政府甚至以緩解天水圍公私營房屋比例失衡為由,合理化偏低的公營比例。在現時的「七三比」策略下,雖只要求房屋供應在整體數字上應符合比例,而非針對每個發展項目。但觀乎上述北部都會區的新發展區,似乎無一能夠完全合乎比例,亦發映現時整體房屋的公私營比例或許並不合格。

過去10年私樓供應已打爆長策目標 新發展區再增私樓比例後果如何?

事實上,根據最新公布的《香港統計年刊2024》【註13】,自長策制定七三比目標後的5年間,香港整體不同類型新建單位的「實質增長」,與「目標比例」顯然仍有極大落差:

房屋類型|2019年|2024年|增加(%)
⧪ 公營房屋
公共租住房屋|830,100|862,500|32,400 (+3.9%)
資助出售房屋|418,800|451,200|32,400 (+7.7%)
合共單位量|1,248,900|1,313,700|64,800 (+5.2%)

⧪ 私營房屋
私人住宅|1,316,200|1,412,500|96,300 (+7.3%)
村屋|186,900|210,100|23,200 (+12.4%)
合共單位量|1,503,100|1,622,600|119,500 (+8%)
詳細資料:真實公私營房屋比例(1971-2024)(見留言)

昔日長策推算2019-20至2028-29年度十年期的房屋需求,以提出新供應的七三比例。但觀乎當下,這十年現已經歷一半,實情與最初目標偏離極遠:連同居屋計算,新公營房屋過去5年共增長64,800個單位,而新建私樓則增長119,500個,其真實公私營比例甚至只有35:55,是名副其實的私營主導。

而政府常言已「覓夠地」解決當前的房屋問題,但常常口惠而實不至。2018年時提出的未來10年公屋建屋量為31.5萬,近5年(2019-2024)落成的公屋量,只達標5分之1。依當前的趨勢,未來5年根本難以如願地興建充裕公屋,若再延後供應,屆時亦將有更多新的房屋需求(尤其是當政府近日不斷宣傳要將人口增加至千萬),這意味十年後實際上仍有增建公屋的需要,若貿然掩耳盜鈴地下調公屋比例,香港房屋問題或恐長遠都無法解決。

參考資料:

【註1】《長遠房屋策略》 2018 年周年進度報告
【註2】本研社. 2023.12.7. 【假公濟私】過去十年公屋增長竟然慢過私樓?
【註3】明報. 2024.7.22. 料公私營屋七三比數年可改 甯漢豪:研新發展區五五 梁文廣:前提不影響公屋上樓時間
【註4】新界北新市鎮及馬草壟初步發展建議簡報
【註5】同上
【註6】立法會CB(1)1487/2024(04)號文件: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牛潭尾發展建議
【註7】明報. 2024.7.22. 料公私營屋七三比數年可改 甯漢豪:研新發展區五五 梁文廣:前提不影響公屋上樓時間
【註8】星島日報. 2024.7.20. 公私營房屋七三比可變動?甯漢豪:最快數年後有調整空間
【註9】RTHK. 2024.12.27. 新界北優先發展區1.7萬至1.9萬個單位傾向私人住宅為主
【註10】《元朗南房屋用地規劃及工程研究行政摘要 2020年5月(修訂本) 》
【註11】古洞北、粉嶺北新發展區官方網頁
【註12】《洪水橋及厦村發展大綱圖編號D/HSK/2 說明書》
【註13】《香港統計年刊2024》
真實公私營房屋比例(1971-2024)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