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三四年前的一段日子,港府賣地收入每年動輒過千億,佔政府收入達2成,現在賣地收入暴跌,流標流到不是新聞。曾指不會賤賣土地的政府都逐步收回賣不出的土地,每季的賣地亦變得越來越保守。值得注意,市建局及港鐵等公營機構亦手持大量仍未獲標的待售「土儲」,所以土地滯銷的情況比實際所見嚴重。
政府近年待售土儲:
住宅地(共9塊)
地段|面積(平方米)|預期供應單位|現況
屯門青山公路掃管笏地段第 546 號|26,900|2,000|滾存10年,現有慈善用途(國際十字路會會址)|
大嶼山長沙海沙徑丈量約份第 332 約地段第 749 號|10,000|50|滾存4年,毗鄰南大嶼康樂走廊|
赤柱環角道鄉郊建屋地段第 1204 號|23,900|637|滾存3年,現為綠化帶|
西貢打鼓嶺清水灣道丈量約份第 223 約地段第 317 號|25,000|現有寮屋民居|
啟德第 4B 區 5 號地盤內地段第 6592 號|14,000|多於1,000|
東涌第 106A 區地段第 54 號|14,200|500|填海空置地|
東涌第 106B 區地段第 55 號|10,648|745|曾流標, 今季再招標|
東涌第 106C 區地段第 56 號|14,700|/|填海空置地,未曾推出招標|
柴灣祥民道內地段第185號|5,213|多於700|「樂建居」綠化帶用地去年流標|
商業地(共4塊)
地段|面積(平方米)|現況|
灣仔駱克道內地段第 8947 號|1,847|空置十多年過去曾長期擺放雜物|
金鐘道內地段第 9080 號|8,940|現為金鐘廊|
啟德第 4C 區 4 號地盤內地段第 6650 號|10,700|毗鄰天璽.海,正擺放建材|
啟德第 2A 區 1 號地盤內地段第 6589 號 |19,800|現為空置地盤|
工業(共1塊)
地段|面積(平方米)|現況|
元朗福宏街與宏利街地段第 545 號|32,440|位於元朗創新園的空置地|
市建局待招標土儲(共2塊):
發展項目/計劃|刊憲年份 |預計落成年份|面積(平方米)|現況|
九龍城啟德道/沙浦道|2019|2028/29|6,106|清拆中,去年尾流標|
觀塘市中心項目第四/五區|2007|2033|25,595|過去一年作臨時遊樂區近日被拆|
港鐵待招標土儲(共1塊):
發展項目/計劃|面積 |現況|
小蠔灣車廠上蓋 | 30公頃 |前年流標後至今仍未重新招標|
待售土地除了荒廢,還有什麼可能性?
關於賣地,社會一般最關心價錢和地段等等。在土地滯銷的年代,很少人討論這些賣不出土地的前途。尤其在政經環境劇變下,香港經濟只能轉型而不能繼續靠地產,政府再採取「高地價政策」的話,可預期這些土地會有很一段長時間都會處於待售狀態。一般來說,政府都會用圍欄將土地圍起,插上一塊「政府土地」牌,甚至乎放一個更亭請人看守(加劇財赤)。
這些「待售土地」既然都賣不出,倒不如拿來發揮其他功能?新加坡針對閒置公地的做法,開放土地供人散步、遛狗,至少也能暫時釋放其土地價值;有些土地根本不應出售,例如綠化帶或寮屋,由於地勢關係平整成本昂貴(將反映在地價上,更加賣不出),亦會蒙上逼遷指控。
昔日賣地市況大好,每年動輒售出十幾廿幅土地,但近年政府已大減賣地表上擬推售的土地,近兩年度分別均只賣出3塊住宅地,產生上文提及的「賣淨蔗」。除反映市況欠佳,更重要的是凸顯了政府/公營機構「惜地而售」的心態--在土地流標後將土地放回賣地表甚至除名,期望遲多幾年市況好轉能再度「貨如輪轉」誕生千億地王。
惟2025年的香港已經不同以往,不可再有如此幻想,上述土地恐怕亦難以在短期內高價售出,可預視或將被繼續丟空長期「曬太陽」。已有外媒分析指香港政府的依賴土地收入的公共財政體制「已現裂痕」(exposing cracks in city’s finances)【註1】 ,繼續「路徑依賴」只是在等運到,既然在可見的將來已不能依靠賣地支撐庫房,倒不如採取截然不同的思維規劃我們的城市,反而可能創造一些在長期經濟逆境下的社會功能,例如將這些晒太陽地開放搞(非連鎖壟斷的)墟市/大笪地,讓基層多點生存空間,亦能促進地區經濟。
在現時這個「賣地冷靜期」,或許亦是一個天賜良機予政府或相關公營部門重整「土地觀」:土地不再是昔日般價值連城的待售商品,但她們依舊是珍貴的社會資源,在逆境下絕對有潛能創造賣地收入以外的價值,如何讓這些公有土地,在持續經濟不景下發揮其他社會功能,而非只有經濟功能?這是長遠社會應認真討論的課題。
【註1】 The Guardian. 2023.11.22.Hong Kong land sales wobble, exposing cracks in city’s finances.
延伸閱讀:
本研. 2023.2.14.【賣地流標茂論】邊個話流過標塊地唔會賤賣?
本研. 2023.1.13. 從賤價投地到棄地換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