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寮屋——市區草根的另一選擇】#01 專題序:什麼是「市區寮屋」?

【寮屋——市區草根的另一選擇】#01 專題序:什麼是「市區寮屋」?

[草根.行動.媒體]特約九龍東記者:牛怡善

2018年5月10日,發展局局長黃偉綸公佈有關寮屋清拆的新補償及安置優化方案:「為收地及清拆工作拆牆鬆綁。」,號稱「510方案」。2019年,政府於施政報告中公佈將於2025年完成清拆九龍區三村,即茶果嶺村、牛池灣村和竹園聯合村。[草根.行動.媒體」一向關注基層住屋和空間自主的問題,雖然我們是全義工團隊,但都希望在之後的時間,可以盡力跟進或轉載相關的議題。小記本身是自小居於九龍東基層公屋街坊,對於社區的轉變亦很想進一步了解,因此會不定期跟進。

寮屋區是一種歷史遺留。話說公屋政策並不是英殖時期一開始就有的公共政策, 一說是1960年代的大型暴動後, 港英政府為安撫民眾的其中一種手段。 殖民早期, 由於沒有任何公共政策,但大家生活卻至少得有瓦遮頭, 於是人們便沿用民間一向的佔地建屋, 自力營生的形態,發展出各式各樣多元化的住屋模樣,在貧窮中也體現了某種空間的自主性。在九龍東的一大片地上的住屋, 便是當年號稱九龍十三鄉的地帶。後期, 寮屋區那種近似自然生態的按需發展, 慢慢地改變的空間形態, 英政府認為不利於管治, 故而,在八十年代開始想取締寮屋區。 1982-83年, 政府做了一次大規模的寮屋處所登記,1984-85年又做了一次全港性的寮屋區人口登記,並宣稱要符合登記的住戶在清拆時才能獲安置。

曾經的玫瑰園計劃其中一環, 也是要取締所有市區「不體面的住屋」,因此在九十年代初, 有所謂「滾石行動」去清拆市區的天台寮屋,曾發生居民激烈抵抗事件,對社工界引發了極大的專業問題討論,也刷新了當時居民運動的形式。

只是,清拆「不體面的住屋」並不一定會,或者說幾乎不會,重建出草根可以入住的「體面住屋」。 住屋問題,一直延綿到主權移交至特區政府後,同時售賣土地又是政府重要收入來源之一,地產逐漸坐大。1999-2000年,政府聲稱要建公屋/提供建屋用地而清拆大磡村和何家園一帶寮屋區, 同樣遇到激烈抵抗。可是, 位處荷里活廣場前的大磡村被移為平地至今,仍未見公屋的蹤影。至於何家園,其遺址, 現今還是未見公屋, 只見豪宅和學校,還有一座名為「石屋家園」的保育項目,保留了一楝石屋,將之美化成景點,成了豪宅後花園。

到了2018年,政府又再改動有關寮屋區的政策, 即 2018年5月10日發展局黃偉綸公佈有關寮屋清拆的新補償及安置優化方案:「為收地及清拆工作拆牆鬆綁。」,號稱「510方案」。至2019年,政府於施政報告中公佈將於2025年完成清拆九龍區三村,即茶果嶺村、牛池灣村和竹園聯合村。這三條村都算是歷史悠久,亦有宋朝開始定居於此的原居民家族。不過,大概是因為當年抵抗英政府的是新界原居民,因此,英殖民政府的懷柔政策,即所有對原居民給予的特權,全都只適用於新界原居民,而不適用於市區的寮屋原居民。早前由市區重建局去收購清拆的黃大仙衙前圍村,也是一條幾百年古村,裡面有吳氏宗祠,有姓吳的原居民居住,但都沒有獲得如新界原居民的待遇。

在新界,政府會招標聘請一些社工隊,入村負責勸退居民,及為他們申請各種補貼。在市區重建局轄下的重建區,也會有這樣的社工隊。因此,也有一些熱心人士會到村內嘗試與村民合作,成立關注組去爭取權益。不過,在市區寮屋清拆的情況下,政府似乎沒有打算要聘請社工隊,因此,現時九龍區三村,暫時只有土地正義聯盟的工作人員在嘗試做義工隊,看看有什麼可以協助村民。

====================================
[草根.行動.媒體]
網頁:https://grassmediaction.wordpress.com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grassmediaction
telegram channel:https://t.me/actionofgrassmedia
#寮屋 #市區寮屋 #清拆
#九龍區三村 #茶果嶺村 #牛池灣村 #竹園聯合村
#基層住屋 #空間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