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造價達3萬億的北都開發強調未來造城藍圖,但甚少提及現有受收地影響的人具體的處境。近月北都七大發展區中佔地面積最大的新界北新發展區計劃,佔1420公頃的發展提及未來的創科區、多層豬廈及體育訓練場云云,但在現時官方網站及發展計劃,除了只提及過坐落於「優先發展區」內的昇平村及較寮村將受收地影響外,處於餘下發展區內的受影響村落都未有提及,只在公佈發展當日提及「計劃範圍內約10條非原居民村需遷離」一句,它們彷彿白紙一張、沒有歷史、不曾存在。
究竟這些鄉村在哪裡,有多少人受影響,面對什麼處境?透過與當區村民協力研究,研究社辨認出大部分位處現時新界北發展區內及邊陲的「非原居民」聚落名稱及位置,不少連地圖也沒有清晰顯示。不像原居民村落的待遇,這些聚落將會直接間接受北都新發展區所影響,讓當區村民及公眾更了解滅村實況,特此編制以下滅村名單:
新界北受影響非原居民村/聚落(標示「非」的原本為原居民村名稱,但這些原居民村外圍均有非原居民聚落,後者會受北都收地滅村影響):
➤較寮村
➤昇平(新)村
➤打鼓嶺新村
➤大埔田(非)
➤坪輋(非)
➤五洲路(非)
➤坪輋新村
➤啟芳園
➤圓茶壺村
➤橫嶺
➤高埔北村
➤軍地北村
➤新塘埔(非)
➤大窩村
➤布格仔
➤馬料水新村(非)
➤木湖(非)
➤新屋嶺(非)
➤沙嶺(非)
新界北邊陲非原居民村:
➤萊洞村(非)
➤白田新村
➤橫山腳新村
➤吳屋村
➤河壩村
➤恐龍坑(非)
➤得月樓
調查出以上25條新界北受影響村落名單的地理分佈,就能提供以下分析:
姓什名誰:位處新界北不少非原居民聚落,大部分都從相鄰的原居民村延伸出去而建,並無自身村落名稱,如大埔田(非原居民)、萊洞村(非原居民)、軍地北(非原居民)、新屋嶺(非原居民)等,有部分因自身發展脈絡而有獨立名稱,如昇平村、圓茶壺村、打鼓嶺新村等,少數非原居民聚落只以地區/道路作為聚落名稱,如稱為恐龍坑、五洲路。
村無常形:這些鄉郊社區並不像原居民圍村較集中,形態不一,一些沿路旁兩邊延伸,一些依山腳而建,有些為高度集中的寮屋村,亦有散落於農地旁的散村。
萬人烽火:可發現上數千間「臨時建構物」 (TS),亦能目測這些建構物大部分並非荒廢,粗略估計有上萬非原居民村村民直接收被迫遷,開發影響規模巨大。
由於現時新界北首度將上千公頃發展區分開「優先發展區」與「餘下發展區」,意味著大部分未包括在「優先發展區」的非原居民鄉村,將要面對長達10年或更久的漫長等待。進入已然但又未至的矛盾時空,將持續困擾著聚落內居民的日常生活與規劃,可以預視將會有村內居民逐漸被地主迫走遷離,亦不知未來何時輪到他們被趕,到發展真的來臨,亦可能大部分已被迫遷,得不到任何正規的安置補償。如此策略或許對降低「收地成本」有利,但將對現存鄉村社區及文化帶來重大傷害。
其實在2017年的《新界北初步發展可行性研究》 (只有英文),曾提出過盡量保留包括非原居民村的「原有聚落」 (Existing Settlement)作為體現城鄉共融的規劃原則,透過在新發展區的分區規劃圖劃定他們的聚落用途,從而保障這些聚落的持續居住及改善住屋環境的空間,減低大型發展而影響他們的鄉郊生活方式。然而,今日的新界北新發展區延綿上千公頃,卻容不下這數十公頃的「原有聚落」,明顯背離了原初「城鄉共融」的規劃發展原則。
這一批將受影響非原居民鄉村的歷史與文化,有被記錄及拯救的急切需要,不論是透過口述訪問、田野紀錄、各種專題的探索,都可重現新界北這批臨近邊境的非原居民鄉郊社區如何經歷中港變遷、聚落的形成、本土風俗、鄉郊產業、土地政治、農業發展、生境轉變等主題,不僅是認識戰後香港史的一面缺席多年的板塊,亦有助尋找出如何延續這些在地鄉郊社群之路。
延伸參考:
【北都村崩】新田非原居民鄉村的被消失名冊
【聽后發落】后海灣非原居民亦將有波及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