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隱藏未找數#1: 各部門「核准承擔額」倍增至近1萬億 60%未找數
值得留意的是,現時談論的財赤,只是個別年份的財政收支情況,數年之後要找的數並未完全反映在內,而這數字被隱藏在「承擔額」中。翻查政府各部門預算,目前「核准承擔額」數字【註7】已經達9,244.9億,2年前的同樣數字僅為5,814.2億【註8】,增幅達59%。
「核准承擔額」的意思是政府部門經由立法會批准所開立的開支項目,一般會橫跨數年,簡單來說,是現行正運作的項目,承諾了會花費的金錢。這9,244.9億承擔額,今天尚未找數的還有5,523.2億(60%),如無意外會在未來幾年支付。
進一步翻查,這增幅很大部分來自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的「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 -擔保產品」(2,900億),及勞工處的「取消強積金對沖安排資助計劃」(335億),可見近年經濟逆境下,政府亦面臨商界壓力多撥資源支援,進一步構成財政壓力。
這9,244.9億「核准承擔額」,已經逼近疫情時過萬億的水平(當年有保就業導致承擔額暴增),但那屬非常時期。這些使費,並非在本次財政預算案審核,而是由立法會在過去數年累積批核。當然某些項目確有其必要性,但未知有沒有立法會議員留意到「核准承擔額」飆升,在財政儲備急降至6,000億水平時,所潛在帶來的公共財政危機。
隱藏未找數#2: 未找數基建尾數 十年激增近4,000億
而基建開支亦有其「承擔額」及未來要支付的「尾數」。在大型工程繼續加碼、工程超支不斷出現下,尚未找數的金額已逼近7,000億,當中近4,000億,是過去10年間累積而來【註9】:
尚未支付的基本工程承擔額預算
截至2016.3.31|$2966.97億
截至2017.3.31|$3103.34億
截至2018.3.31|$3507.88億
截至2019.3.31|$3763.88億
截至2020.3.31|$3905.73億
截至2021.3.31|$4890.20億
截至2022.3.31|$6102.68億
截至2023.3.31|$6139.46億
截至2024.3.31|$6323.68億
截至2025.3.31|$6869.28億
值得注意,這筆尾數只計及基本工程的開支,還未包收地開支等等,而且只反映今天的狀況,大部分北都的工程還未開展,將來未找數基建的尾數或達萬億水平,未等到基建落成(如果無延誤),帶來理想經濟回報(如果有)時,政府荷包已經五勞七傷。
這筆近7,000億的未付帳單,沒有計算早年估算造價上6000億的「明日大嶼」,或許政府意識到,一旦核准的話承擔額必定迅速倍增至萬億水平,如何回本亦是一個大問號。
隱藏未找數#3 創科基金未找數急升至逾300億
財赤下政府在創科撥款上仍毫不手軟。基金旗下項目的未支付帳單,在今個財年直線飆升,預期往後年份的開支會繼續上升【註10】:
尚未支付的創新及科技基金承擔額預算
截至2021.3.31|$132.38億
截至2022.3.31|$108.00億
截至2023.3.31|$100.19億
截至2024.3.31|$186.85億
截至2025.3.31|$313.51億
當然,這與政府相當重視創科有關,在傳統經濟支柱崩潰下,尋找經濟新增長點都無可厚非,但創科投資的「死亡率」一向很高,而且現在香港所處的地緣經濟環境,創科的前景不明確,風險亦不斷增加,這些往後一年至少上數百億規模的投資,能否對庫房有回報、何時有回報,亦屬未知之數。
財赤未緩 仍要激增公共基本工程開支?
即使結構性財赤尚未看到出路,卻無阻政府繼續增加巨型基建的「洗費」,去年5月甯漢豪還稱「未來5年基本工程開支平均每年大約900億元」【註11】,當時已被質疑工程開支過大,造成政府極大負擔,未隔一年政府竟再加碼,以北都工程「高峰期」為由,預期未來5年基本工程開支將再大增至每年約1,200億元【註12】。
令人擔心的是,實際開支亦可預示或將遠超這筆數,回顧去年政府的「基本工程儲備基金—工務計劃」的預算開支,去年原預期各項工程的總開支耗資約800億,但今年的修訂數字,竟增加20%至逾960億【註13】,意味即使是一年間的工程開支,政府亦可低估極多,而政府預算明年的數字,將增至1,070億,很大機會亦同樣會預少。
而細看各類工程的「估少」現象,公路工程及房屋工程問題最為嚴重,分別超出原預算的6成及5成,當中超額最多的為中九龍幹線、港珠澳大橋、沙中線、屯赤連接路等相關大型基建工程,而普遍公屋項目亦明顯有預少開支的情況,或意味建築成本有結構性增長的問題,且超出政府的想像,政府亦繼續加大北都發展,屆時開支或許更遠超現時已相當昂貴的造價。
▍透過各種財技蓋財赤實況 亦無法「別出生財」
香港自20多年前,已經擔心結構性財赤會有天出現,動搖香港的簡單低稅制,從而危及香港金融中心地位及城市運作。今天結構性財赤已成,而且比想像中來得急、程度亦被很多人預想中嚴重。但至少官方態度始終不慌不忙,至今仍聲稱未來數年財赤會自然改善。
明顯過去三四年的數字告知,以往香港公共財政依靠地價收入和印花稅等土地收入「發大財」的光景已經告終,實體經濟不振,亦衝擊傳統收入支柱如薪俸稅和利得稅等,令香港庫房出現極大裂縫。香港面對的危機並非一時三刻,而是長遠的,這點市民、學者以至前官員已經清晰指出。情況之嚴峻,可由政府扭轉六壬,透過財技、借貸、「回撥」基金、犧牲教育醫療和長遠社會投資下,才勉強擠出870億的赤字數字中可見一斑,沒有這些掩眼法,真實財赤是接近3000億的規模。
遺憾的是,香港政府採取的態度反而是不願承認情況嚴峻(承認有財政問題,但總是樂觀數年後會好起來),不願承認問題嚴重性,或許會令政府在逆境下仍過份樂觀,錯過最後改革轉念的時機。
【註7】《2025-26 承擔額摘要》
【註8】《2023-24 承擔額摘要》
【註9】歷年《基本工程儲備基金 - 收入、帳目的變動情況及收支分析》
【註10】歷年《創新及科技基金基金帳目》
【註11】RTHK. 2024.5.8. 甯漢豪:基本工程投資不會減少 未來5年開支平均每年約900億
【註12】《2025-26 財政預算案 — 公共財政》
【註13】《2024-25 基本工程儲備基金 — 按總目列出的支出摘要》 及《2025-26 基本工程儲備基金 — 按總目列出的支出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