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青年人為感染愛滋病病毒(HIV)的主要群組,大專同直聯盟今日發布香港青年性健康及HIV知識與態度調查,發現約七成半有性經驗的受訪者從沒進行HIV檢測,逾五成則並非每次進行性行為時都採取安全措施,反映青年的相關安全意識較低。香港愛滋病基金會服務委員會副主席、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林緯遜建議,所有曾進行性行為人士應最少進行一次HIV檢測,高風險人士則應每6至12個月接受測試。性/別研究學者黃鈺螢則認為學校的性教育較「負面」,強調性與違法行為的關係,建議推行全面性教育,助青年建立正面態度。
大專同直聯盟、生物製藥公司吉利科學及香港愛滋病基金會等機構一同合作,於今年10月向各大專院校學生發送網上問卷,收集共530份回應,約八成受訪者的年齡介乎16至25歲。逾一半受訪者表示學校沒有教授愛滋病知識,而約七成半受訪者則沒有聽過有科學根據的防治愛滋病運動「U=U」,即「測不到=傳不到 (Undetectable = Untransmittable)」,有六成半受訪者則誤解「U=U」的意思,反映青年對愛滋病病毒(HIV)及愛滋病(AIDS)欠認識。
性/別研究學者黃鈺螢認為本港學校的性教育不理想,因教育局將性教育與禁毒、國家安全一併列入整體價值觀教育框架,並非獨立成科。她又指,現時的課程強調性與違法行為的關係,如性罪行及性暴力等,卻忽略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性歡愉、性滿足等議題,故她提倡正面性教育,「性並唔係令人羞恥嘅事,亦都唔應該被污名化」,有助青年建立個人價值和健康的情感關係。
非異性戀者比例增加 四分一受訪者曾擁4位或以上的性伴侶
結果亦發現,約三成受訪者為非異性戀者,較早前本地調查發現的非異性戀學生比例高一至兩成。在四成已有性經驗的受訪者中,四分一曾擁有4位或以上的性伴侶,另約一成有多達10位或以上的性伴侶。同時,逾五成受訪者並非每次進行性行為時都採取預防感染性接觸疾病及HIV的措施,更有一成半的受訪者完全沒有採取預防措施,主要原因包括「認為影響性的愉悅」、「認為沒有風險」及「覺得不方便」,反映青年的性態度漸趨開放但安全意識較低。
七成半有性經驗的受訪者從沒進行HIV檢測
此外,約七成半已有性經驗的受訪者從沒進行HIV檢測。而感染HIV的高風險群組,即男男性接觸者、雙性人、(性別認同)跨性別人士、曾光顧或提供性服務的人士、及性伴侶數目為4個或以上的人士等,約六成受訪者表示於過去一年沒有進行HIV檢測。香港愛滋病基金會服務委員會副主席、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林緯遜表示,初期感染HIV人士或出現感冒般的徵狀,但三分一感染者是毫無病徵,建議所有曾進行性行為人士應最少進行一次HIV檢測,高風險人士則應每6至12個月接受測試。
HIV社區倡儀者Colby已感染病毒8年,他分享自身經歷時表示初期不能接受自己已感染,「因為都唔知係咩嚟啦HIV,淨係覺得會死」,憶述當時皮膚狀態轉差,出現暗瘡,亦反覆發燒,情緒低落,並坦言「真係一個好難捱過嘅階段」。及後,他得到醫生、臨床心理學家、社工和朋友的協助,使他撐過來。
倡以更「貼地」的形式向青年提供應對性需要的方法
教育局早前推出初中的公經社科教材,建議學生「打羽毛球」處理性慾,惹來爭議。黃鈺螢希望當局在課程實踐及規劃上,能以更「貼地」及積極的形式向青年提供實際應對其性需要的方法。她認為現時課程欠缺正面性態度,往往將強調疾病、犯罪、暴力等範疇,令人覺得性是「負面」,有如「洪水猛獸」。她表示,當學生需要性資訊時,「唔會記得原來喺學校教授嘅性教育係有用㗎」,故學生面對自身性需要時無法從性教育得到共鳴,而誤信互聯網上以刺激為主、真假難辨的性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