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華出身左派,脫離左派,在鬥爭中鍛練自己和成長;他認識共產黨,亦擅用共產黨的一套和對手週旋,大家可說是同一門路,互相熟悉,互為互動互存。
司徒華反對五區公投,一記虛招,便與黃毓民及其後來的熱普城劃清界線,民主黨在他領導下,與公民黨對換角色,後者改變初衷,參加五區公投,而民主黨則走入中聯辦的大門,展開談判,達成2010年政改協議,催生超級區議會議席,客觀上擴大泛民在議會上的議席和力量。
這裡的說法,不涉政治立場對錯和價值判斷(利申:我支持五區公投),但以司徒華領導的民主黨為核心主張的談判路綫,不無完整的政治理論論述,即所謂「路徑依循」(Path Dependency),認為下次立法會再增加10席(諷刺又哭笑不得的是,現在下屆立法會議席加至90席),由泛民佔有的議席極大可能超過三分之二,按照基本法的規定,全面取締功能團體選舉並非沒有可能,雙普選有望實現。當然,認不認同這個論述是另一回事,路線分歧也是當年泛民分裂為保守及激進民主派的主因。
司徒華死於2011年,接班的民主黨核心是所謂張李楊(張文光、李永達和楊森),黨內黨外,皆視為司徒華的接班人,儘管2012年接任主席的是2008年兩黨合併的前綫前主席劉慧卿。但以司徒華為學習榜樣(最神似的是張文光),成就永遠不可能超越司徒華,而教協的葉建源和馮偉華,又以張文光為學習榜樣,成就也不可能超越張文光,一代不如一代,實屬正常。最重要的是,主張談判的泛民對自己的政治論述,即所謂「路徑依循」也不堅持,甚至在無聲無色中消失,不了了之,所以由雨傘運動開始,對社會和民主運動實際上已無舉足輕重的影響力,然而畢竟仍是物質條件最強大的「大台」,尤其是人力物力資源最強的教協,頂多只能被動和消極地扮演運動支持者的角色。
今天的中共,把一切反對聲音和力量,不管是和理非抑或勇武派,一律視為敵我矛盾,有殺錯、無放過,全部剷除,一舖清袋,加上武裝力量駐港國安公署已經進駐香港,長期存在,編制四千人,就算沒有意識形態及政治鬥爭,單是駐港國安公署作為官僚機構必須「有所作為」否則「烏紗不保」的組織發展邏輯,為公(阿公個公)為私,也不會輕易放過即是不作為的民主派組織。教協為不該負的「罪名」而被聲討,因而被迫自動解散,只能說明香港已經不一樣,沒有回頭路,香港淪為大灣區一個城市,已成定局,願意不願意也好,皆不能存有任何幻想。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