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研之鑿鑿】Webb-site停運後 僅存本地民間資料庫面臨倒閉潮?

【研之鑿鑿】Webb-site停運後 僅存本地民間資料庫面臨倒閉潮?

【研之鑿鑿】Webb-site停運後 僅存本地民間資料庫面臨倒閉潮?

上月財經資料庫網站Webb-site創辦人David Webb因患病而將其有序結束運作,著名紀錄舊香港歷史的網站Gwulo (古老)亦在同期宣佈離港,令公眾惋惜一時。雖然Webb-site近日提出會將整個資料庫上傳到GitHub永久保存,讓公眾可繼續使用,但這件事情凸顯出全由民間自發而成,且發揮著重要社會功能的資料庫是多麼的艱難,究竟僅存本地民間資料庫還剩幾多,又在發揮著什麼社會功能?

碩果僅存的民間資料庫

這類民間自發籌建的資料庫,往往發揮著獨特的社會功能,例如Webb-site透過公司資料的透明化,能披露出投資市場不為人知消息;民間的資料庫亦能按民間不同的興趣與關注點,發掘公眾相對忽略的社會議題;由於資料庫都具備某種開放性、可搜尋及持續更新,亦能方便更多公眾能持續將資料數據再利用,有助令資料庫主題帶來持續關注、研究及報導,有利於本土研究工作。

這類民間資料庫,雖為數不多,但亦不只有Webb-site這類財經資料庫。過去香港亦有不少公民個體或公民組織,就其專業志趣,建立不同範疇的資料庫。以下現存或已停運的民間資料庫,部分網站連結或已失效,且未能盡錄:

財經資訊

Webb-site: 由David Webb建立,始於1998年,整合上市公司董事、證監會持牌人、中央結算倉位等資料,增加投資市場透明度,保障了投資者利益之餘,這個資料庫亦成為記者、學術研究和民間研究者發掘各種財經資料、揭露鮮為人知市場消息的重地,媒體甚至將其形容為 “Corporate Watchdog”(監察企業者),可見其重要性。

土地規劃

地理資訊空間資料庫:由本土研究社建立,始於2018年,集合研究社歷年來發布,涉及空間資訊(Spatial data)的主要研究成果,例如能一眼看清全港棕地位置、多年的演變、疑似套丁地點、地產商囤積土儲,亦保存了政府已從網上下架的地理資訊(如郊野公園邊界)。

住屋資訊

售樓書資料庫:由建築師何尚衡建立,整合香港不同年代的售樓書,可從中透視樓盤設計、銷售賣點的歷史演變。 考城學社 Urban Studies Institute

公共政策

民間政策資料庫:由數個民間團體建立,始於2018年,就房屋、重建等不同政策範疇,整理不同規劃報告、相關公營部門年報、政府數據發布等官方文件。 民間政策資料庫 Hong Kong Public Policy Database

社會事件

香港自殺報導資料庫:由楊皓文Benny建立,始於2019年,每日紀錄當天的自殺報導,並整理自殺個案的時間、地點、年齡、性別和其他相關信息,並有整體趨勢數據、自殺年齡散布圖等統計圖象整理。

交通資訊

香港大典系列 (包括巴士、鐵路、渡輪、道路、航空交通):由本地交通愛好者建立經營,當中載入各交流範疇的具體資訊,如不同公共交通工具的歷史、路線、班次、收費等。

道路安全

香港車禍傷亡資料庫:由街道變革、Hong Kong District Info建立,始於2022年,利用互動地圖和儀表版,將香港車禍位置和相關數據可視化,供市民及有興趣人士免費查閱。 街道變革 Street Reset

香港馬路炸彈資料庫:透過不同渠道收集馬路上危險駕駛者的影像記錄,提醒駕駛者注意馬路安全。 香港馬路炸彈資料庫

484031517_1073333274831777_7437197390966770248_n

公共空間

香港公共空間資料庫:由拓展公共空間建立,始於2016年,收錄私人發展公眾休憩空間的資訊,讓大眾清楚了解使用私人發展公眾休憩空間的權限。

勞工權益

工權會香港工殤地圖:由工業傷亡權益會建立,於疫情期間由四五位工權會職員共同建立,整理80年代後,香港標誌建築背後所藏的工殤歷史。

動物保護

香港動物領養資料庫:由楊皓文Benny建立,記錄不同寵物領養機構,當前可供領養的動物資訊。 香港動物領養資料庫

浪浪送行者毛孩往生資料庫:由楊皓文Benny建立,為香港自殺報道資料庫的流浪動物版,記錄了流浪動物的死亡個案。 浪浪送行者

環境生態

綠洲:由Teddy Law建立,始於2004年,網站以提供行山路線為主,推廣本土行山徑、自然風景、鄉郊文化及提升大眾對環境保護的意識。 綠洲 Oasistrek

樹木谷:由劉文忠(Leon),劉永盈(Ken)建立,始於2001年,存放關於樹木及植物的資料,包括樹木圖片、種樹心得、書籍介紹等,每周有樹木介紹更新,初學賞樹人士大可依據指引訪尋樹蹤,再自備工具書對照學習。

TrailWatch手機地圖程式:由TrailWatch建立,始於2014年,容許舉報及紀錄郊野破獲個案,以及整理可同行山的路徑資料。 Trailwatch徑‧香港

114˚E珊瑚魚普查計劃:由佘國豪Stan Shea建立,始於2014年,整理香港水域珊瑚魚的基綫資料,以填補香港海洋生態研究一直以來的缺口。

城西樹木地圖:由「西城秀樹」建立,始於2016年,為中西區百多棵大樹建立地圖,盼街坊能關注身邊的大樹。 西城秀樹

天氣資訊

天文台天氣報告資料庫:由香港地下天文台建立,始於1995年,整合來自香港天文台和世界各地官方及研究機構的資訊,讓氣象愛好者及專業人士進行比較、分析及討論,對天氣作出更全面的了解。

教育資訊

ATUHK大學聯招成績查詢:由ATUHK建立,始於2011年,每年紀錄大專各科入學考生自願報告的成績資料庫,並有成績報告的統計,但近年已停運。

歷史文化

Gwulo: 由David Bellis建立,始於2009年,載有超過3萬張舊時香港的相片,使大眾能從圖像了解香港的過去。 Gwulo: Old Hong Kong

香港老舖記錄冊:由馬基諾Ian建立,始於2018年,介紹香港早於1970年代或以前已創辦並現存的老店,包括中成藥、冰室、鞋店到裁縫店。 香港老舖記錄冊 Hong Kong Historical Shops

香港地方:由Walter建立,始於1999年,主要介紹香港的地方、建築及道路,擁有200多個分頁,還有設立討論區供ISP電郵註冊會員發表自己的意見。

香港舊照片:始於2013年,透過網路平台,搜集一手照片及明信片,當中亦有古今香港的新舊對照。 香港舊照片 - oldhkphoto.com

Snappy香港街景相片資料庫:由五個九十後青年建立,始於2016年,旨於建立一個自由開放的分享平台,參照維基百科的形式運作,使公眾可以自由貢獻及瀏覽相片。 Snappy - 香港街景相片資料庫

香港碑銘資料庫:由香港古事記建立,有系統地收集碑銘資料,作為研究新界鄉土社會的重要資訊。

香港地段界石資料庫:由香港行跡建立,收錄多幅「 內地段 」地圖,重新發掘香港的歷史寳藏。 Historical Walk HK

我們的文物自己SCAN:由何文傑建立,利用免費程式,呼籲公眾自行掃瞄及上載城市文物,製作民間版文物地圖。

《香港8803座隱藏歷史建築地圖》:由本研社製作,動員多位研究員及20多位義工努力,把一份以《公開資料守則》開放、已隱藏20年的全港歷史建築的調查報告,以空間數據方式展現,方便公眾查核及尋寶。

增補主流論述缺口

上述不同範疇的民間網上資料庫,記錄、整合、組織、呈現官方開放數據鮮有涵蓋的公共資訊,填補資訊缺口。例如本研社過去亦曾就各種政府未有公開或研究資訊的土地數據,試圖進行一系列的研究及公開,包括棕地分布、懷疑套丁、納米樓盤、活躍農地、歷史建築等地理資訊,全編載於於《本土研究社地理資訊空間資料庫》,望能促進大眾對本地土地房屋等議題更全面的理解。

本研資料庫的重要性在於能夠同時將兩個或以上的資料集同時顯示,例如將濕地及地產商土儲重疊,能夠具體分析這些還有濕地面臨發展危機,這個分析功能是現存同類政府提供的資料庫所沒有的,遑論政府會收集或提供這類資訊。

資料庫還備有政府已從網上下架的空間資料,例如郊野公園界線--在多年前政府提出發展郊野公園邊陲時,郊野公園界線資料已經悄悄下架,現在政府提供的網上地圖只能顯示郊野公園的大約位置,相關資料只能在某些政府售賣的紙本地圖看到,讓公眾無法輕易得知「邊陲」的位置,《本土研究社地理資訊空間資料庫》能保障公開資料能見度的功能。

又如工權會建立、已有近4萬人閱覽的《香港工殤地圖》,以地圖形式呈現工業傷亡在城市的普遍性,更透過整合每個有名有姓的個案資訊,使公眾能具體認知議題實況,具體道出目前建築業的安全保障上實質出現了什麼問題。這種觀看工傷議題的視野,是難以從政府公布、「冷冰冰」的工地傷亡數字中所體會得到。而研究員過去在進行有關大型工程承辦商壟斷現象與勞權關係的研究時,亦曾借鏡工殤地圖的資訊,充實相關討論。

一些受公眾忌諱的議題,如自殺個案頻生,亦能透過《香港自殺報導資料庫》的持續紀錄,呈現香港有關精神健康問題的嚴重性。

在地民間資料庫再面臨倒閉潮?

以上的民間資料庫有時可能因一時一地的社會關注而建立,當議題及社群告一段落亦開始無以為計,經營資料庫亦牽涉大量心力和時間成本整合記錄,維持其運作及資訊更新令資料庫發揮持續效用。

不是每個都能像David Webb靠自己能廿年持續營運其網站;《本土研究社地理資訊空間資料庫》亦因公眾支持本研社營運,能讓研究員及一眾義工抽空整合資料至開放平台,但民間資源收窄的今天要繼續維持亦非易事。

其餘更多的資料庫,甚至只是以一人之力營運,例如《香港自殺報導資料庫》、《香港動物領養資料庫》、《香港老舖記錄冊》,他們收集整理和分析資料,背後目的不盡相同,但必有服務公眾利益的初衷。

除卻在為公眾整合資訊外,在外國亦有一些模式,是建基公民組織間共同建立、只供相關組織使用的資料庫,主要內容是一些不可公開公布的資訊。

未來這些民間資料庫的命運如何?除了看仍然關注不同香港議題朋友的個人意志,還取決於公眾如何看待這些民間資料庫的公共價值,外地近年亦開始流行建立數據合作社(Data Co-operatives)的模式,為特定社群及團體之間經營及共享,訂立出數據基建及管治,令更多類型的資料數據發揮到有益於特定群組的效用,亦可能是未來會出現的一種趨勢。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