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敘記者:阿聰、余子晴
反修例運動發展至今,普羅大眾的記憶都可能固著於前線的警民衝突,腦海裡充斥焦慮或仇恨等負面情緒。但如果稍轉角度,看看後方或處於不同位置的社會人士,如何為社會的改變播種,我們會發現不一樣東西,它可能是生機,可能是希望,可能是反思。現任屯門區議員黃虹銘(悅湖是一位律師,在反修例風波出現後一直協助處理不同案件。《屯敘》團隊今日特意邀請了黃虹銘(下文簡稱Ian)接受訪問,希望可以一同看看在地律師如何思考反修例風波。
案件無稽 警方「射波」:「邊個伙記拉返嚟㗎?我唔負責㗎!」
8個月來,網上經常流傳被捕者在警署受到不人道對待,讀者最關注的可能是市民被拘捕後的情況。Ian這樣說:「暫時我處理的個案中,被捕者都沒有像網上流傳所說:受到虐打,或者要去驗傷。不過每次處理案件時,我只覺得很多都好無稽。」這感受或許律師最能深切體會,他續說:「記得選舉後不久,有年青人在貼連儂牆期間,一位老人前去『郁』佢哋,『郁』完之後就走咗,後來那老人自己走去報警,到事發現場求其指住兩個年青人,之後那兩個人就俾警察拉咗喇﹗」記者追問警察會如何處理這一類案件,Ian說:「有一次,我在差館跟被捕者做interview時,留意到裡面嘅警察都唔敢負責,打電話同有關部門講:『喂呢單野點拉人㗎,你自己負責返啊,我哋唔負責﹗』浪費公帑及警力,而構成浪費的人就是警察自己。」
執法部門破壞法治 政府部門難辭其咎
說到這裡,Ian不忘分享對香港法治的見解:「政府經常提到社會要尊重法治,但法治整個系統不是只講守法,它包涵的是整個執法部門有沒有公信力。執法部門的拘捕權是由公眾賦予的,它沒有可能因特定的社會事件而自我膨漲,然後持續濫捕。」對,沒有人會否認法治的重要性,它是創造民主社會的必要條件,但過份強調守法,而不重視執法者對法治系統的責任,那此「法」就只是用來整治民眾的工具,傾側於極權社會的一邊。
被捕青年第一句就說:「唔好俾我老豆老母知﹗」
除執法部門的處事手法外,Ian又引領我們一同思考被捕者及其家庭狀況:「去年10月,屯門兆康爆發衝突,我負責跟進孕婦被捕的案件。到屯門警署後,我驟眼一看,發現扣押室裡面大部分都是十多歲的年青人。那時候我思考的是為何要這些中學生走到前線?其實社會是否出現很大的問題?作為成年人的我們是否未盡力去保護他們呢?」青年人作為主體,他們或許不需要成年人來保護;然而,有一點無庸置疑的是青少年表達的訴求必定跟社會狀況連結起來,絕不能孤立來看。Ian認為,家庭對青少年影響深遠:「在處理案件時,我記得有一對父母跟其他父母分享,說為自己女兒感驕傲,因為其女兒只是出於愛,回頭扶起那受傷的人,豈料這樣就被拘捕。」Ian認為這些小人物小故事讓他很感動,不過亦有一些情況令他難以承受:「有一次我interview一位年青人,他第一句就跟我說:『千祈唔好同我老豆老母講,佢哋好藍㗎,我唔可以俾佢哋知,實打死我﹗』我心想:青年人出咗事,第一個印象竟是『我爸爸媽媽唔會幫我』。究竟爸爸媽媽向孩子做了甚麼,令他有這個想法?」對於以上情況,Ian沒有停留於感覺的層次,他進一步思考:「反修例事件是政治事件,但它的影響已深入每一個家庭,使家庭破碎。」
沒錯,反修例運動牽連甚廣,家庭只是其中一個受影響的單位。不過,長遠地看,它同時提供一個讓我們重新了解他人的契機。至少,我們知道,原來有很多人默默地為締造更美好的社會而播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