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小學生了解深水埗,做社區KOL,到訪棚仔、街市和無家者的通州街公園,香港變化很大,小朋友仍有希望。
89歲的第一代布販東叔,手瓜起展,每天抬布,小學生都高呼厲害。他用上60年做環保KOL,從布廠收集被丟棄的布匹,賣給山寨廠,做成平價的BB和少女衣服,在屋村售賣。
東叔花點心機,將不要的布匹,變成資源。漂染失誤,變成全黑色的布匹,變成布手袋,出口非洲;被沾上不同厚厚漆油的厚布,變成風帆,成為漁船的一部份,出海捕魚。香港的全球化,在深水埗另有體會。
帶小朋友去南亞社群,去大南街參觀孟加拉、巴基斯坦、尼泊爾、泰國和印尼社區,了解為何有商店,被稱呼為南亞惠康,店內應有盡有,咖喱角、椰棗、南亞的肉類和蔬菜。小朋友十分興奮,但心裏擔心,花了一番唇舌,說服他們走入南亞商店,他們好像去了旅行,進入另一個世界。原來熟悉的深水埗,是多麼的陌生。 下次希望品嘗巴基斯坦奶茶,了解不同朋友的生活。巴基斯坦的店主,也第一次見到這麼多的本地學生,拿起手機拍攝學生,談笑風生,熱烈地用英文交流。
上星期,做四個講座和導賞團,本星期做兩個,馬不停蹄,不斷講香港本地社區文化。重建迫遷、無家可居、工藝消失,講香港的故事。
獨自到訪接待昔日黑社會的茶餐廳,尋找過去大哥成的足跡。過去黑社會的重鎮,九江街被譽為黑社會的牛津。
社團,不敵市建局。唐樓不見了,車房清拆了,剩下過去大佬愛留連的茶餐廳,跟老闆重溫過去的歲月。重建下,連社團都無法立足,從做魚欄、變成車房、最後成為苦力,上一代的人無法求生,被社會拋棄,不行的,只有聚居在通州街公園。
他們盼望的是公屋,有瓦遮頭, $6000的劏房,普通人很難承受,何況是上了年紀的一半。
小學生對社區有興趣,但要親身了解。走進棚仔和老店,跟別人談天,比拼老鼠仔,他們技巧也不差,只欠機會,說好香港的社區故事。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