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馬鞍山修士校監:學生應「先救後教」 昔日「先管後教」 現需尊重新一代獨特性

馬鞍山修士校監:學生應「先救後教」 昔日「先管後教」 現需尊重新一代獨特性

今期《馬聞》人物專訪的主角為馬鞍山街坊伍維烈修士,他既是天主教方濟會修士,亦是馬鞍山聖若瑟小學及馬鞍山聖若瑟中學的校監,既支持教育發展,亦推動藝術靈修。此外,他在大學求學時期,曾修讀「城鄉規劃」及「園境建築」,對馬鞍山的城市規劃有獨特看法!接下來,《馬聞》即為大家一一報道。

文:岸嵐、李欣錡
圖:吳欣澤

談到馬鞍山兩所聖若瑟學校,就先要介紹一下方濟會。伍修士指方濟會成立於800年前的意大利。

方濟會教士 見證馬鞍山發展

於第二次大戰後,大批難民從中國湧到香港。當中一批,更到達馬鞍山礦場當礦工,成為馬鞍山居民。

爲了服務這班居民,同樣從中國逃難到香港的方濟會傳教士,便在這段期間,於山上及海傍傳教,經營聖堂(聖若瑟小堂及聖方濟堂)、義學(聖若瑟學校)及診所。

當時,負責牧靈及傳福音的工作,主要由比利時籍的方濟會神父負責,而瑪利亞方濟各傳教修會中的修女,則擔任護士及教師。據當時的會士分享,前往馬鞍山,是需要由火炭乘船呢。

配合新市鎮發展 興建新校舍

雖然礦場於70年代結業後,部分擁有爆破經驗的礦工轉投到地下鐵的建築工程,令區內居民人數下降,但方濟會仍保留有限度的教會及教育服務。隨著港英政府於1980年計劃拓展馬鞍山新市鎮,使之成為沙田的擴充地區,方濟會便決定在馬鞍山新市鎮繼續辦學,為區內的家庭服務。

1987年,恆安邨落成,馬鞍山聖若瑟小學的新校舍亦投入了服務。新校舍除用作教學外,神父們亦會在學校的禮堂舉行彌撒,作為聖方濟堂的臨時堂址。可以說,小學最初於星期一至五就作為學校,週末就為教會用。

據伍修士憶述,當年恆安邨及耀安邨內,均有家庭聚會。因為聚會若於晚上在學校進行,會帶來不便,故當時聚會最少在4個屋苑的單位中進行。後來於1996年,聖方濟堂的獨立教堂落成,信徒便能於平日晩,到聖堂內聚會。

伍修士還記得,有位教友太太為希望早日有自己的聖堂,不需借用校舍,更捧著一個牛奶罐到處呼籲募捐。雖然籌得款項不多,但此舉令他非常感動,他説這就是街坊的「情」。

栽培下一代 成為有人性的人

談起校監工作,伍修士不會過問學校微小決定。相反,他會偕同校董會為學校訂定重大決策,亦會定期與校長見面,了解學校的近況。近來須討論的行政事務包括應否容許學生罷課,於校內叫口號及出外午膳等。同時,他亦會抽空,帶領學校的宗教活動。

雖然在過去10多年,政府教育政策經常更改,例如推行通識科及國民教育,令師生們有點無所適從,但修士強調,無論學科上如何改變,方濟會及學校的辦學宗旨亦不會變:就是按照方濟會的人類觀,去栽培下一代成為一個有人性的人,讓他們可以與世界、自己、他人及天主建立關係。

伍修士呼籲教育界,應尊重下一代的獨特性及整體性。他認為,人並不是讀書、賺錢或生育機器,而是擁有更多的可能性。教育界亦要顧及下一代全能發展,包括身心健康及藝術方面的發展。

藝術引發思考 宗教解決問題

對於這一代學生,伍修士亦有他的看法。他認為以往對待學生的宗旨是「先管後教」,但隨著時代轉變,現今的學生則需要「先救後教」。他指現時不少學生需面對各方不同的壓力,情緒也不穩定,故必須先「挽救」他們,然後才「教導」他們。

工作以外,伍修士亦有修讀藝術治療碩士課程。他從中領悟到,藝術及宗教十分相似。對他來說,藝術帶出問題引起人去思考,而宗教就是提供多些選擇讓人解決問題。藝術可以協助人尋求生命意義,用身體的感官體味美的經驗。藝術創意活動亦有治療作用,可與信仰生活配合。

20190906_222139-2
伍維烈修士指現時不少學生需面對各方不同的壓力,情緒也不穩定,故必須先「挽救」他們,然後才「教導」他們。圖中修士身穿的一襲中世紀「袈裟」(會衣),包括一條腰上的白繩索。腰帶上有3個結,代表天主教奉獻生活者的服從、貧窮及貞潔的生活。

馬鞍山規劃問題 其他新市鎮亦有

伍修士在大學時,所讀的學士學位是環境學「城鄉規劃」。被問到怎樣理解馬鞍山的規劃及有甚麼方法可以改善規劃,伍修士指馬鞍山有很多屋苑由街道及天橋接駁,讓市民可由一個商場走到另一個商場,不會在街上逗留,變相消滅了街道上的生活。

伍修士認為這個問題不只發生於馬鞍山,在其他新市鎮均有同樣問題存在。他認為這就是城市規劃的死結。

馬鞍山三寶:鐵礦 赤麂 杜鵑花

被問到馬鞍山有甚麼優勢及可愛之處?伍修士建議可整理及推廣馬鞍山的歷史。原來鐵礦是馬鞍山三寶之一,另外兩寶則為赤麂及杜鵑花。另外,亦可探索屋邨如錦禧苑、錦泰苑等名字由來,例如,只要將恆安邨幾座樓宇的名字串起來,即有「江山峰海日月星」的意思,耀安邨則有「和平謙遜頌欣榮」的意思;伍修士將這些稱之爲現代都市生活的美學,構成生活的記憶。

IMG_0955
伍修士既是天主教方濟會修士,亦是馬鞍山聖若瑟小學及馬鞍山聖若瑟中學的校監。

修士校監 曾教書 擔任園境設計

伍修士曾經擔任老師,在兩所聖若瑟學校負責前線教學的工作;近年受修會安排成為校監。但不論教師或校監的崗位,都不過是為社會及教會服務。對他來說,更重要的,是他以修士身份及生活,事奉天主。

曾被要求稻田建高球場

原來伍修士曾修讀園境設計,但他慨嘆園境設計工作不太合乎環境倫理標準。他記得曾處理過一項工作,是將泰國某地的一塊稻田改為高爾夫球場,但他認爲,工程本身就是破壞了環境及生態。然後,他漸漸發覺,自己是不適合當園境設計師。

在訪問中,伍修士指聖方濟曾被稱讚為生態的「主保聖人」。聖方濟創作了一首《太陽歌》(或《造物讚》),且流傳後世,這首歌並沒有直接讚頌天主,反而是透過萬物如太陽兄弟及月亮姊妹等去歌頌造物主,就是尊重及平等地對待萬物,因此這份宇宙手足情正是今天生態問題的答案。

IMG_20191007_165850-2
伍修士指馬鞍山有很多屋苑由街道及天橋接駁,讓市民可由一個商場走去另一個商場,不會在街上逗留,變相消滅了街道上的生活。(司徒卓庭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