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醫護行者推社區購物券計劃 「放權」街坊親自落區籌備

醫護行者推社區購物券計劃 「放權」街坊親自落區籌備

(獨媒報導)有組織獲10個家族慈善基金及企業,贊助推出「社區購物券」計劃,幫助低收入家庭渡過難關。紮根於葵涌的醫護行者「由下而上」揀選店舖,藉機會組織一班熱衷參與社區事務的街坊成為研究員,化身社區工作者親自籌備和落區邀請小店成為購物券指定店舖。

第五波疫情初期,葵涌邨多棟大廈被圍封多天,區內居民人心惶惶。第五波疫情高峰時,限聚令收緊至室內2人,表列處所關閉數月,本港失業率更一度升至5.4%,即有20.6萬人失業。10個家族慈善基金及企業,在4月下旬推出「社區戶互撑2.0」計劃,合資1,400萬元與12間非政府機構合作,為區內弱勢社區提供地區限定的購物券,希望能幫助有需要的街坊之餘亦能協助不同地區的小店度過「疫境」。

服務葵涌一帶、推廣健康公平理念的非政府機構「醫護行者」首次參與計劃,他們沒有簡單地「由上而下」揀選店舖,而是透過組織熱衷參與社區工作的居民成為「研究員」,由街坊落手計劃、協商和親自落區遊說區內的小店成為購物券的指定店舖。機構一方面希望藉計劃幫助弱勢社群,亦想推動居民社區自決和參與,加強葵涌居民之間的聯繫。

機構社工、計劃統籌Marco表示,慈善基金並無限制購物券如何使用,惟機構希望藉此機會推動公眾參與,並提倡「街坊選擇」,於是招募了一班街坊成為研究員,讓他們擔當社區工作者的角色去決策和行動。

社工Marco社工Marco

街坊化身「研究員」親自落區籌備計劃

在社區工作中,「稱呼」是建立充權意識最重要的元素。外來的社區工作者也只是「外行人」,假若外行人掌控了社區事務大大小小的決策,這並不符充權的理念,而建立一個適宜的稱呼是對他們的一種肯定,因此機構一直視街坊為研究員,而非受助者或服務使用者。

光輝圍社區光輝圍社區

Marco稱,街坊始終是最熟悉社區的人,機構決定放權讓街坊自己做決策,機構和社工只會負責前期工作,挑選店舖等之後的細節則由街坊處理,「如果好似空降咗啲舖頭出黎,其實係咪真係會對應街坊既需要?」計劃同時亦會提供一個機會予研究員脫離「受助者」的舒適區,予他們發揮潛能,發現到自己有渠道貢獻和改變社區,藉此增加對社區的歸屬感。

負責人坦言曾擔心和不安 仍相信街坊有潛質貢獻社區

Marco坦言作為負責人,在背後觀察街坊的時候亦會有擔心和不安,但社區工作講求「信任」,他始終相信眼前的街坊有潛質去完成整個項目。Marco憶述,機構會為研究員舉辦多節小組,並設有角色扮演環節,讓研究員模擬與店舖交涉時可能會遇到的情況,讓研究員能夠有心理準備,繼而則放手讓街坊落區向店舖交涉。

DSCF3366

研究員最後提出了二十至三十間的潛在店舖,這些店舖並不是每一位街坊都認識,街坊在落區時能夠在社區內探索不同的小店,從而更熟悉自己的「社區資本」,「唔只係老闆同顧客一買一賣嘅關係,入邊嘅人有血有肉,我同佢可以建立關係」。

Marco形容疫情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虛擬化,社區有甚麼改變、經常光顧的店舖名字是甚麼等等日常生活的細節往往被忽視。他舉例說,由於光輝圍一帶居住大部分都是低收入家庭,唯獨有一間裝修較高檔的Pizza店開在這裡,街坊看到店舖外部的裝橫已判定自己「消費唔起」,甚至沒有走入餐廳看過餐牌。Marco則希望計劃能打破這種異狀,讓店舖有機會亦融入社區之中,「如果舖頭開係呢到,街坊覺得格格不入,會唔會都可以畀個機會佢融入返個社區?」

退休人士懊悔以往只顧工作忽視身邊人和事 望藉機會貢獻社區

計劃研究員之一黃先生是退休人士。他形容自己性格比較孤僻,懊悔以前只會埋首工作,很少主動接觸陌生的人和事。退休後才多了時間才漸漸多了空間抽身貢獻社區,「睇下自己幫到幾多得幾多」。

左:研究員黃先生、右:社工marco左:研究員黃先生、右:社工marco

黃先生稱,疫情導致需長期留家與家人困獸鬥,自己的心情和狀態亦很差,甚至不太懂得如何與人相處。疫情稍緩後,得悉機構擬舉辦計劃後便向負責人報名參與,希望能重新建立與社區的聯繫。不過他發現第五波疫情亦導致社區出現「洗牌」,有屹立多年的小店抵擋不住經營壓力而結業,更有舖位半年間轉手多次,同時亦有連鎖店加入。

機構安排角色扮演盼增研究員信心

落區接觸小店前,黃先生有參加機構安排的角色扮演環節,有人飾演老闆、有人飾演研究員,過程中「諗下會有咩問題出現」。他坦言即使有心理準備會被店舖拒絕,惟當真實落區時「都會驚,因為我從來都唔會做呢啲嘢,平時買完嘢就算㗎嘛!」。

黃先生憶述,第一間接觸的店舖老闆覺得研究員「好似嚟呃我哋嘢」,有些老闆又會質疑「我未聽過你哋機構名,係咪假㗎?我收咗之後會唔會攞唔返錢?我會唔會有損失?」有店舖選擇打發他們走。黃先生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間生意不俗的店舖還未聽完介紹,便立即著他們離開,並斥研究員「唔好阻住我哋做生意」,當刻他亦甚感氣餒。惟有部分店舖經過研究員解說後,選擇相信他們並加入計劃,最終成功邀請了14間店舖加入計劃。

醫護行者職員與海南雞外賣店協商醫護行者職員與海南雞外賣店協商

光輝圍工程店稱曾對計劃感猶疑 最終選擇相信街坊

黃先生推薦的永雄工程最終亦有加入計劃,店舖札根光輝圍逾二十年,主理街坊生意,除售賣水龍頭、鎖頭等家居維修零件,亦提供上門維修服務。疫情下店內經濟同樣受到打擊,老闆吳先生苦言:「起碼都唔見咗一半(生意)啦」,經營困難。

工程老闆吳先生工程老闆吳先生

吳先生坦言因對機構「一無所知」,對計劃稍有顧慮,最終經考慮後還是想為區內基層家庭出一分力,便決定加入計劃:「佢哋(街坊)叫到幫手咪幫手囉!再平啲畀佢哋都得!」

吳先生認為計劃開展後反應不俗,每星期至少收到兩至三張購物券,最多街坊用作購買燈膽及水喉,或兌換水電維修服務。由於店舖本身地理位置較偏僻,計劃亦成功吸引了不少「生客」光顧,增加生意額。

無標題

吳先生表示,多了街坊正視家居設備問題。熟客黃先生一直受水喉漏水問題困擾,但因無法負擔昂貴的維修費,僅用毛巾「墊住」漏水位。成功爭取店舖加入計劃後,自己才能負擔得起水電維修的費用。

左研究員黃先生 右工程老闆吳先生左:研究員黃先生、右:工程老闆吳先生

年輕小店紮根社區半年已獲街坊信任:社區和街坊幾有愛

黃先生另一間推薦的店舖是僅紮根光輝圍半年的主打海南雞飯的外賣店。店舖負責人Jennifer表示,街坊剛接觸他的時候「都要諗下先」,惟最終亦選擇相信街坊和機構,即日回覆答應加入。Jennifer形容整個光輝圍「幾有愛」,「店舖之間都會互相幫襯、互相支持」,設店半年後與社區的關係變得更緊密。

海南雞外賣店海南雞外賣店

Jennifer得悉街坊之間有群組會互相推薦不同的小店,他們開業半年便已「上榜」,她十分感謝街坊的信任,「好鼓勵我哋,會幫你宣傳、介紹畀朋友,真係幾sweet」。

有研究員稱區內小店為求生存不惜大幅減價吸人流

另一位研究員Penny則是家庭主婦,她憶述疫情期間與其他街坊都僅以whatsapp聯絡。她得悉機構舉辦這項計劃後,便立刻答應Marco參與。她形容研究員之間都會互相支持對方的意見,過程中大家「有商有量」。她觀察到疫後荃灣和葵青區一帶的小店因經營壓力而推出了很多優惠,希望能重新吸引人流願意光顧。Penny稱得知購物券是用於小店時,「自己即刻好大興趣,可以自己揀鍾意食咩買咩」。

Penny表示,即使研究員都是本區居民,惟並非全部人都熟悉其他人推薦的店舖地點和類型,研究員之間亦能藉此機會認識社區裏面更加多的小店,購物券亦能給予他們有機會去嘗試以往未能負擔得起的店舖。

菜檔疫下經營成本激增 稱社區購物券能協助渡過難關

菜檔好加好菜檔

好加好菜檔是Penny推薦的其中一家店舖,菜檔在光輝圍設店逾五年,店內除蔬果外,亦有魚、雞蛋等雜貨。店主阿芳坦言疫情對店舖生意打擊頗大,曾試過因蔬菜在內地被扣起,疫下運費亦激增5至6倍,大大加重營運成本。近日疫情開始緩和,生意漸見起色,惟又需面對加租壓力,阿芳不禁嘆息「真係唔容易,撐得好辛苦!」

菜檔老闆阿芳菜檔老闆阿芳

今年五月初,有研究員主動聯絡阿芳參加是次計劃,她形容研究員對計劃的講述詳盡和透徹,自己亦很信任機構和街坊,「你哋都幫咗咁多,我支持下又有咩問題?」

在大集團壟斷的經營環境下,阿芳認為計劃能令更多小店受惠。即使政府派發的消費券,不少市民都用來換新電話或在連鎖店消費,大多數小店並無因此受惠。

計劃推出後,阿芳認為街坊反應頗為熱烈,獲不少街坊支持。她透露一日內曾收取近$700購物券,街坊多用作買魚和菜,希望計劃能讓低收入家庭有機會達致均衡飲食,符合機構和計劃的宗旨。

左菜檔阿芳 右研究員Penny左:菜檔阿芳、右:研究員Pen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