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往鯉魚門廣場、大本型的天橋兩旁膊位擺放了圍欄,膊位上裝有不明三角體,不明三角體之間約半米闊,足以容下一個人坐,但被貼上請勿坐臥的標語,街坊憶述早年並沒有這些圍欄,疑為阻人坐下休息。
記者現場觀察早午晚甚少人經過。天橋寬闊、人流稀少。相信不構成阻街。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林正財曾表示「很多傳統的商場營運者仍抱這樣的觀念;長者進商場只為了涼冷氣…阻礙商場營運,搵商場着數。」
社區空間顧名思義屬於社區上每一個人。政府自2012年推出「人人暢道通行」計劃,2016年施政報告曾提出不用局限於由路政署負責維修及保養的公共行人通道,卻一直未正視當中一大漏洞—商場,商場是社區上每一個人都經常踏足的地方,往往就是不明三角體、圍欄等設計讓行動不便的老人家難找地方歇腳,變相不敢出街。歷耆者指現時網購趨勢下,行商場的主要會是長者。林正財提出「大家應將目光放遠,掌握長者的消費習慣,捕捉銀髮商機」。
聯合國預計,到2050年,全球60歲或以上的人士,將佔總人口約22%,即每五人中有一人是至少60歲。換句話說,現時30歲的人,屆時將會是這五分之一。香港人口老化是不爭的事實,人人都有60歲的一天。社區由人組成,應該以人為本。行動不便的又怎麼只有長者。怎樣才能讓社區每一個持分者真正在社區內共同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