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底,《馬聞》記者跟隨鞍山探索館的導賞員,一探馬鞍山鐵礦場的遺址。從這條礦村的現在,看見一段村史的見證、流傳、紀錄與轉化歷程。
馬鞍山是香港歷史上重要的礦業生產地,至今仍保留着不少珍貴的遺蹟和建築。我們此行尋找到多個礦場的歲月痕跡,包括露天採礦場、礦洞口、炸藥庫、機房及選礦廠等。這些遺蹟記錄了人類如何利用自然資源,也讓人思考開採活動對環境的影響。
據《鞍山歲月》記載,馬鞍山的採礦史可分為幾個技術演進階段,反映出產業的變遷。第一階段是露天開採,因為礦體最初位於海拔約240米的溪澗外,然而隨着開採深度增加,需處理的上層泥石逐漸增多,導致成本上升。
1953年,礦場進入第二階段,開始挖掘坑道,其中最著名的是240ML坑道,成為主要的進出路徑。隨着1954年新選礦廠落成,鐵砂的提純效率顯著提升,產量也隨之增加。這些數據背後,是礦工們的辛勤付出與不斷進步的技術,展現了人們如何善用天然環境中的每一寸資源。
礦洞與坑道的環境狹窄陰暗,充滿危險,這樣的工作環境令住在附近村落——馬鞍山村的礦工家庭互相依靠,形成非比尋常的緊密關係。雖然香港礦業已成為歷史,但由採礦而生的歷史,至今仍影響着村民的社群生活。
一路之隔的古蹟 廢墟與生活空間
馬鞍山的礦業遺址現存狀況各異,《馬聞》成員由山頂的露天採礦場開始,沿路下山追尋超過20多個殘存的建築物,大部分因已荒廢而損毀,遭人塗鴉再塗鴉、拍攝取景後無人清理遺下大堆道具;最可惜的是列為2級古蹟的天主堂聖若瑟建築群,業權歸還政府後,任由風雨摧殘和歲月洗禮,成為一個快將消失的廢墟。與它一路之隔的3級古蹟信義會恩光堂建築群,現已活化為鞍山探索館,在陽光映照下,形成強烈對比。以上這些,揭示了政府對歷史遺址的漠視,也反映了民間對保育意識的不足;但如果遺址得以妥善管理,不僅可作文化教育用途,還能成為歷史與現代生活連結的橋樑。
位於恆安邨和耀安邨對上山坡的選礦廠,政府早於2016年已評為3級古蹟,現址卻成為鄰近居民的「休憩空間」,佈置得宛如客廳一樣。我們只能驚嘆,這些「用家」怎樣把大型的桌椅和床褥運到山間的隱世空間裏?但轉念一想,如果這些遺址得到合法的保育或活化,既是歷史的延續,也可以滿足城市人對鄉郊環境及更大生活空間的需求。這提醒我們,歷史保育的意義不僅僅是物質的保存,遺址更可以與每個時代的生活共存。
歷史的碎片 人的結連
帶領我們走訪礦場遺址的鞍山探索館其中一位導賞員,他雖非村民,但對馬鞍山村的歷史與現況非常熟悉。在導賞的過程中,我們發現許多散落村中的歷史遺物。有些鐵軌埋藏在草堆與垃圾中,有些則被村民用作農棚的支架,甚至過往村民曾用來製作食品以幫補家計的石磨,其組件也分散在不同村民的家裏。導賞員對這些物件的位置了然於心,總能準確地指出它們的所在。
當被問及他如何得知這些物件的分布時,他解釋,這來自他們日常在村內的觀察及與村民的互動。例如,在疫情期間,他們曾為村民派發物資;近期香港計劃實施垃圾徵費,他們逐家逐戶講解廢物處理議題,這讓探索館與村民建立了更緊密的信任關係。
馬鞍山鐵礦場的歷史如何說下去?保育工作除了保存遺址,更在於延續這片土地的生命力。村內的導賞活動讓我們看到的不止是死物的遺蹟,還有村落的活力與人情。依山而建的梯田中,至今仍可見村民耕作的身影,展現了歷史與現實的串聯。
礦洞比鄰建高樓 城鄉如何共融
然而,馬鞍山村的聚落仍受到都市化發展的威脅。當局擬建位於馬鞍山村路的公屋,已緊貼2級古蹟110ML礦洞口;當城市高樓逐漸逼近鄉郊,如何在保留鄉村特色的同時,及滿足城市居民對自然環境的需求,成為一大挑戰。當前香港提倡「北部都會區」與「城鄉共融」的理念,但這些規劃是否能真正落實,仍有待觀察。
或許,城市規劃應更多考慮如何讓人們參與到鄉郊的自然與文化保育中。例如,設立社區園圃、推廣自然建築,鼓勵居民參與環境友善的活動,讓鄉郊與城市的界限不再那麼分明。這樣的規劃既能讓居民享受大自然的美好,也能實現真正的城鄉平衡。
馬鞍山礦村的歷史,既是香港工業發展的縮影,也是自然與人類互動的見證。這段歷史通過遺址得以保存,通過村民的生活得以延續,也通過導賞活動得以傳遞。
歷史不應只存在於博物館的展櫃中,更應融入日常生活,成為人們與自然、社區連結的紐帶。馬鞍山村的故事告訴我們,真正的保育不只是保存過去,而是讓它成為當下的一部分,並啟發未來的發展。
撰文 // 曾妍
攝影 // 曾妍、Kennis、Tong
社區報《馬聞》團隊是由一群關心馬鞍山的馬鞍山居民自發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