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打擊本港經濟,加上通脹壓力下,小市民都儘量「慳得一蚊得一蚊」,而葵青區內的街市又能否滿足到街坊所需?《葵青寶典》記者今年5月到區內6個公營及私營街市格價,發現青衣的長青街市物價最低,而葵盛西街市則最貴。除了物價,記者亦發現部分街市檔口選擇太少、部分食材遠超區內平均物價,逼街坊買「貴餸」。與此同時,《葵青寶典》亦在網上進行有關買餸地點的調查,最終收集了120份的問卷回覆。
葵盛西街市物價最貴
記者以13項共7類食材作價格比較。綜合平均物價,公營街市比私營街市貴 2.3 %,當中以房屋委員會(房署)管理的葵盛西街市最貴(平均$36.1),而同是房署管理的長青街市則最平(平均$22.8)。
這六個街市當中,影響物價差異的主要原因是鮮肉類及魚類價格,部分街市明顯高於區內平均,若撤除這兩項,單就蔬果類、凍肉類、雞蛋類等食材價格而言,各街市之間物價差異不大。
買餸最緊要「方便同有得揀」
葵青區區內主要由房署、食物環境衞生署管理的公營街市,及由建華、基滙資本(民坊)等管理的私營街市,共20個。根據問卷顯示,超過半數(73.5%)會在區內買餸的受訪者仍會選擇到街市買餸,可見街市的重要性; 約有兩成(23.5%)的街坊會跨區買餸,大多數會去荃灣楊屋道街市,主要原因為「選擇多」、「價錢平」。
而「方便」、「近」是大部分街坊(42%)選擇買餸地點的最主要原因,顯然街市的地理位置對街坊來說十分重要,這亦可推論若鄰近民居的街市質素不差,街坊也不會捨近取遠。但是,以價格最低的長青街市為例,雖然物價最低,但人流亦最為冷清,幾乎每項食材都只有一檔的選擇。作為島內其中一個最早期的街市,使用40年以來都沒有重大的翻新工程,環境、衛生都追不上現今標準。隨著附近多個公私營屋苑相繼落成,街市翻新的需求日益增加,以迎合不同的顧客需要。從問卷調查中,有住長青的街坊反映:「長青街市無嘢賣」,而選擇去荃灣楊屋道街市買餸。
街市冷清形成惡性循環
同樣由房署管理的葵盛西街市亦出現類似情況,食材及檔口選擇稀少,不少舖位並沒有開門。為此記者詢問了葵盛西區議員梁靜珊,她認同街坊多數不會在區內買餸,會到荃灣、深水埗等地方,因想有多點選擇,而她稱房屋署每天亦有巡查店舖開業情況,但開業時間、售貨質素等卻難以管理。
副房屋事務經理(葵盛西)林賽慧女士回覆本報指,她明白葵盛西街市氣氛差、人流少,但亦補充道:「呢區屬於老區,佢哋(年長的街坊)有啲後生會喺做嘢附近買咗餸之後返屋企⋯⋯而(葵盛西街市)規模亦唔大,好難同出面街市媲美。」而作為管理者的她只稱:「我哋會確保(街市貨品)每樣種類平均,盡量平衡,最少有一種」。而對於不少舖位沒有開門,甚至有可能被租用作倉庫一事上,她則稱:「我哋每日都有人來巡查,而租約上亦冇規定日日要開,但我哋有內部指引規定佢哋(租戶)唔可以長時間唔開。」而記者再追問指引確實的內容,她以內部文件為由不便透露,著記者詳情可詢問房署的新聞署。當記者問到她有何改善街市的應對方法時,她只重覆「會確保(街市貨品)每樣種類平均」記者表示房署會否籌辦多些活動,帶旺街市,她則表示會向總部反映和考慮。
從長青和葵盛西街市兩個例子中顯示,當街坊捨近取遠時,街市變相人流減少,人流少又會令到沒有店舖願意開門做生意,慢慢形成惡性循環。
街市規劃你想「點揀」
從實地考察中,北葵涌街市擁有最多不同類型的店舖,蔬菜檔、魚檔和賣雞蛋的店舖也較其他街市為多,價格亦相宜,雖然與長青街市一樣建於1984年,也沒有大型翻新工程,但憑著種類齊全、選擇多、鄰近較多的屋邨,人流仍非常旺盛。
石籬街市則屬新型街市,上年10月才翻新完成,由民坊營運,環境舒適,有冷氣亦不濕。街市推行實體會員卡儲分以換禮品,亦會有不少「限時勁減」的活動推廣,街市職員亦會幫店販叫賣,整個街市人流雖不像開幕時人山人海,但氣氛不錯。不過,儲分換禮品等伎倆卻是「羊毛出在羊身上」,那些禮品大都由店舖所出,變相加重店販的成本,最終可能轉嫁在街坊身上。
買餸選擇是民生事務的重要議題,日漸受區內關注,例如2016年成立的長發街市關注組、近年成立的葵芳圍街市及社區關注組(見另稿)亦希望爭取在街市規劃的過程中確保街坊「有得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