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1960年代,相傳有600年歷史位於黃大仙東光道的衙前圍村(又稱慶有餘村),一直受到市建局及大財團的虎視眈眈。2007年市建局以保育發展為由,向衙前圍村進行收地計劃。2016年正式封村但發現現址有疑似明、清兩代的石製地基及護城河,計劃因而停工至2020年尾,其間由考古人員在現址進行挖掘工程。
衙前圍村的前世
位於黃大仙東光道的衙前圍村,以陳、吳、李三姓為主,多個世紀以來以捕魚為業。衙前圍村又名「慶有餘村」,在圍村正門有寫着「慶有餘」的石匾,相傳由皇帝所賜,但無從稽考。屹立於如斯理想的鬧市間,衙前圍村自1960年代起,已成為港英政府重建的目標,當時港英政府已提出徵用該土地作徙置區,要求村民搬遷,惟村民反對並提出訴訟,結果在倫敦高院獲勝訴,逃過一劫。
1980年代,發展商長江實業對這片土地甚感興趣,過往一直收購村屋,但部份村民堅持不遷不拆。其後,長實決定將已收購的村屋,一一拆毀,以鐵皮包圍留下的空地。由於衙前圍村的排屋設計,都依靠每間屋的互相倚傍,保持平衡,隨着被收購的排屋被拆卸,其他屋的結構因而受影響,部分古屋更因此倒榻。衙前圍村過去多年不斷遭發展商收購拆卸,導致村內面目全非,剩餘的原建築物破舊失修。村民生活更甚影響,環境質素、衛生設施等均未如理想,非法佔用官地的情況亦日益嚴重,從而讓市建局以「改善」村民生活為由再次推行重建項目。
市建局曾承諾保留部分文物
衙前圍村在2007年展開重建項目,計畫提供約750個單位,預計2023-24年落成。市建局於2016年收地後,在衙前圍村考古時發現在明、清時期興建的圍斗及圍牆遺跡。市建局執行董事(商務)馬昭智於2018年主動要求古蹟辦進一步擴大挖掘範圍,是2016年發掘總面積的4倍,當時他表示對項目預計落成期不樂觀,但承諾過黃大仙區議會不會清拆當中的文物,即門樓、「慶有餘」石匾、天后廟,以及其形成原有中軸線,並加入保育公園以重塑600年前古村的歷史氛圍,同時發展新的住宅物業。考古工程於2020年尾結束,惟考古報告截稿前尚未公佈。
衙前圍村尚有今生?
衙前圍村的小社區,雖然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不論購買食物、日常用品甚至理髮都可以在村內完成。以往在村內的生活,村民都會一同互相照顧子女,一同工作,分甘同味。現時的衙前圍村,雖然門樓、「慶有餘」石匾等我們亦勉強可以看到,但人去樓空,昔日村民共樂的畫面甚至在村內的其他商店例如活力士多、理髮店等,一一被推土車推倒了。這班堅持留下來的村民,為的除了是重聚,亦是人的尊嚴,面對自己的家被清拆而無法守護,連最基本的合理安置都未能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