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近年共享單車引入到港及疫情肆虐,不少市民以踏單車作消遣,單車風氣日漸盛行。除了康樂用途外,我們能否以單車作代步工具?早於2018年,葵青區議會曾討論在青衣興建「環島單車徑」,可惜當時相關部門認為區內交通繁忙,並指青衣大橋的行人道闊度不足夠設置單車徑,興建單車徑或會增加道路安全風險,最終不了了之。今年,青衣邨區議員王必敏聯同青衣南區議員郭子健、翠怡區議員黃俊達、安灝區議員譚家浚著手「青衣騎行 Ride! Tsing Yi」項目,研究於青衣區內興建單車徑,期望能喚起街坊對於區內使用單車的討論,並收集街坊對興建單車徑的意見。
自小熱愛挑戰 成為單車發燒友
於葵青區土生土長,做過四、五個行業,也曾在內地創業的單車愛好者Wilson是個充滿冒險精神的人。他回想小時候家中地方淺窄,三家人迫在一個小型單位內,故此被迫在街上流連嬉戲,尋找屬於自己的喘息空間。熱愛挑戰的Wilson承認自己自小便是「街童」,愛在街上流連。沒法考取駕駛執照的小孩,獨愛踏單車,鍾情踏單車給予他前所未有的速度感,雖然自小身形較肥胖,但一坐上單車便感覺自己「好輕好快」,讓他特別輕鬆自在。
Wilson從小自學踏單車,他憶述初時由租借三輪單車在住家附近斜坡遊走,直到中學時期已與朋友租借BMX單車到處消遣,「好似依家啲年輕人咁去吓沙田到大埔嘅單車徑(當時無依家咁完善嘅單車徑,只係有條『石屎路』就叫單車徑,路面好唔平滑)」,非常享受踏單車帶來的樂趣。回想起當時的熱血青春,他並不滿足於吐露港公路的路線,所以嘗試發掘其他更遠的路線,例如由大埔至西貢碼頭,甚至到大學時期更由大埔至萬宜水庫。
入讀大學後,Wilson與朋友「夾份」購買了人生第一部單車,更把單車鎖在校園內,一有空閒便會「踩車」,可惜單車很快就被偷走。回想起香港當時根本沒有足夠的單車配套,他笑稱自己把單車鎖在公眾地方的做法很傻。後來Wilson因工作及家庭因素擱置踏單車的興趣。近七、八年間,Wilson發現自己身體出現問題,以及女兒逐漸成長,他選擇積極做運動,購買了新單車,重拾踏單車的興趣。由幾十公里開始,他慢慢挑戰更長的路線,更認識了一班「車友」,一起嘗試幾百公里的長途路線,甚至衝出香港,參與海外單車會所舉辦的活動,成為「單車發燒友」。
踏單車的禮儀更為重要 「從來無俾街坊投訴過。」
隨住對單車的熱愛,Wilson更添置多部單車予一家人使用。現時Wilson家中有七輛單車,分別用於不同場合,除平時踏公路及長途路線的功能性單車以外,他有兩部摺車最常使用,笑言:「其中一架用咗二十幾年,通常用嚟代步同去青衣街市買餸時踩,因為可以掛個籃放嘢,又殘殘舊舊唔怕俾人偷!」此外,他更擁有一輛輪胎只有八吋大的「CarryMe」摺疊單車,為的是與女兒共享單車樂趣,「買嘅原因係個女開始大,想同佢踩下單車。但青衣周圍都唔踩得單車㗎嘛,喺公園踩會俾人趕走,於是就踩行人路。用公路車又怕嚇親街坊,於是就買一架細細嘅單車。」在社區行人路與女兒踏了六年單車的Wilson,發現他們踏單車時從來沒有被街坊投訴,人和車可在社區共融:「踩咗咁多年,最少無人會用唔好嘅眼光睇我哋。」
Wilson憶述女兒初學踏單車的情境,是由海悅花園踏至海濱長廊。他反映,青衣東北公園雖然設有兒童單車徑,但長度只有大約五十米,笑言「仲細過喺青衣城二期花園兜個圈。」在行人路上穿梭,除了教育女兒基本的單車知識,Wilson認為踏單車的禮儀更為重要:「因為行人路主要用家始終係行人,所以教個女盡量唔好嚇親人,要有禮貌,如無必要唔好響叮叮。」即使行人走得慢,他們也不會刻意爬頭,只跟著行人的步伐前進。
單車徑非必要 人車共融靠推廣
去年,連接屯門至馬鞍山,全長六十公里的「超級單車徑」落成,政府亦擬建一段接駁屯門至荃灣的新單車徑。可惜,這個連接新界東西單車徑的藍圖並不包括青衣。在區內團體不斷提倡興建單車徑的情況下,Wilson卻認為現時的單車徑缺陷處處,反思興建單車徑是否必要,他認為政府願意興建單車徑當然是好事,但建議政府切勿急於求成,興建大型和複雜的單車徑,可先增設圍繞海邊長廊的簡單路線,老幼咸宜,讓街坊能以單車散散心便已足夠。他認為,香港的單車文化薄弱,單車推廣比起單單興建單車徑的意義更為重大:「應推廣單車為代步工具,例如教育馬路使用禮儀等」。Wilson又以外國例子作對比,「人哋嘅單車徑只係畫一條線,但佢哋意識好好,起碼揸車嘅人唔會覺得有人喺馬路踩單車有問題。」作為單車愛好者,他希望香港的單車政策能得以改善,同時亦享受著在道路上奔馳的輕鬆自在感,「對我嚟講就只係喺有限空間盡量享受單車,可以踩單車已經係一個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