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開「納雜」的網站,會看到「肉啊」、「食多啲菜」和「其他正嘢」等,以廣東話命名的產品分類,本地人一看,立時增添不少親切感;再按入去看詳細的產品介紹,也發現他們由廁紙品牌、醬油到農產品都選用了本地生產 的品牌,看來是對「香港製造」充滿信心。
這間成立了半年的網上雜貨舖的發源地在大埔,三位創辦人致力將本土產品帶入社區,讓街坊也可品嘗到香港製造的食品質素。十一月中,他們開設了第一間實體店,由線上走到線下,他們的理念有否在大埔推得更遠?
香港製造的價值及人情味
遠處已被白色燈光托底的「納雜」招牌所吸引,走入店裏,簡單的擺設讓人有種家的感覺。白色的牆身和燈光下,架子上、冰箱上放滿了不同的本土產品,配上手寫的描述和員工詳細的解釋,讓人忍不住逐一把產品拿上手觀看。創辦人之一Jason分享他們開鋪的源起,他們認為本地菜質素其實很高,銷售平台卻很少,為了讓更多人認識本地菜的質素,他們便創立了「納雜」。適逢當時爆發疫情,「網購」和「本地」等元素,正好切中市場需要,降低了這盤生意的起步難度,也成功令不少街坊接觸到本地農菜。
在繼續擴充業務的過程中,他們發現還有很多「Made in Hong Kong」的產品都甚為出色,於是就進一步將「納雜」發展成一個發掘本地產品的平台,讓不同製造商有多一個銷售的渠道。
創立「納雜」的伙伴們原是90後土生土長大埔人 。Jason道:「無論創業、做生意、做雜貨店,也會想服務自己成長的社區——大埔街坊。正因我們在這裏長大,深深感受到區內很強的聯繫,尤其是人情味。由創業至今,我們一直受大埔街坊的照顧,我們期望做好大埔街坊生意,日後再將服務發展至其他地區。」
「納雜」:一邊經營,一邊摸索
Jason與伙伴們其實沒有相關的生意經驗,最初也是要透過不同的地區人士幫忙搭路,才開始和本地菜場取得聯繫。為確保產品質素,他們更親力親為,到農場實地視察,學習分辨菜的品質、種植及保存技巧。在學習過程中,保存技巧的竅門是他們一邊做,一邊摸索,例如保存溫度、保存方式、用甚麼保存器皿、擺放位置等,不斷嘗試,確保本地菜品質穩定,繼而在店鋪出售。
他指出,在找貨源的過程中,很多中間人、供應商都與人為善,不會作難:「現在香港還有人堅持出產本地產品,並樂於在當中的生產工序中提供協助,他們都是好人啊!」入貨時,供應商亦不規限入貨數量,數量多少可另議,「大家重視如何做好本地產業,令更多人知道本地貨多麼出色!更可放諸四海,達成國際水平,這是彼此間的共識。」
營運心態:推廣本地產品
由於疫情關係,不少店鋪紛紛「告急」。Jason也在此時與不同店鋪合作,希望店與店之間聯繫更緊密 。例如「納雜」曾與其他店鋪以印花咭合作,在指定店鋪消費後,儲滿印花便會有不同優惠,一旦儲滿15間店的印花,即可到「納雜」門市換領一年會員卡,以享有95折優惠:「這只是初期的活動,相信未來亦會有很多合作的計劃。」Jason補充說。在「納雜」新店開張當天,很多其他店鋪老闆到訪,他相信,這樣可以令彼此間建立緊密關係 。
銷售香港本地品牌產品漸多,這個趨勢會否對「納雜」造成影響呢?Jason認為,有競爭才會有進步,於推廣本土理念及產品而言,多些人推廣總比一人更有效:「在賺錢的角度來看,我並不能賺得所有錢;亦不是其他人不營運,我就可多賺多那一點。既然如此,我不會把對方當作惡性競爭對手,反而期待各香港品牌有更多、更好的方法,推廣本土價值。」
婦女並不是沒有能力工作
店鋪特意聘請有小孩的婦女,冀望在社會中釋放勞動力。Jason說:「讀大學時參加過一個有關『家長帶小孩』的活動,內容包括為在職家長提供托兒服務,讓有工作的家長們安心將小孩放在托兒所。」於是,Jason將這想法改一改,在網店的前期工作並不算太吃力下,讓婦女一邊安心工作,一邊照顧小孩。Jason認為這些婦女工作時細心、賣力,可見不是沒有工作能力,只是她們多了一份家庭責任;他亦深知她們不希望成為負擔或被標簽,令人誤以為婦女們在社會上沒有勞動力。 Jason再說:「有些企業在公司有托兒所,在職家長能放下小孩,讓專人看管,令家長放心工作。作為一間企業,需要有社會責任,也需要回饋社會。『納雜』也只是剛剛開始,盡能力承全」。
生於斯,長於斯
香港這個時勢下,有資金的Jason仍然選擇在港創業。他認為,在外地創業一定比香港困難得多,因香港的營商環境較自由,例如在香港開銀行戶口比其他國家較容易。他又反問:「當我想高舉『香港本土』的招牌,是有質素的保證,為何不在香港做生意呢?」,「『生於斯,長於斯』,當有資金、有能力的時候,我第一個想法就是在香港嘗試,無論在做生意或其他方面,直至我不能做的地步。若然環境導致倒閉、破產、被打沉,到時候我才放棄吧!」
努力改變社會
「經過了2019年,社會氣氛比2014年、2016年更差,這個時候大家更應該守望相助,一起捱過這段時間,不要認為政府不容許,而我們就甚麼都做不到。我們要等待機會,再做一些去改變這個社會的事。當你氣餒的時候,記得仍有很多人在身邊一直努力。請相信其他人會想扶你一把。」
《埔報》記者選蔬菜小貼士
本地菜供應是否相對少呢?Jason表示現實並非如此:「臨近冬天,很多本地菜場都想盡方法『散貨』,可見不是不夠供應啦!以往我們有一個錯覺,以為本地菜場供應少,實情是,在香港種植有機菜,較依賴天氣,所以每逢冬天,有機菜的收成特別豐富,香港人平時没有特別留意這點。」
菜心
看菜心莖底橫切面, 有洞帶透明翠綠色較好吃,生長的時間足夠,菜的糖分也較多,冬天較常出現。 如菜心莖底橫切面帶有白色點,代表水份太多或太少,吃起來有渣,此狀態發生在夏天居多。
白蘿蔔
想選上甜的白蘿蔔,除了看表皮細膩無皺褶外,還要看它的尾端是否比較圓,愈圓愈飽滿代表白蘿蔔夠成熟!
香蕉
外表較直的香蕉味道更好,生長時較直的香蕉則吸收了更多的陽光。
細Box:「納雜」
地址:大埔翠和里5號麗和閣地下B1號鋪
營業時間: 10:00-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