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碧瑤旗下「塑新生」停收膠 環保署:股東商業問題、從法律途徑跟進

碧瑤旗下「塑新生」停收膠 環保署:股東商業問題、從法律途徑跟進

【獨媒報導】綠在區區指定回收商碧瑤,旗下在屯門環保園處理廢膠樽的「塑新生」,自今年四月初起逐步暫停接收。今日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上,有議員問及情況。環保署指「塑新生」的數名股東「有啲自己嘅商業問題」,署方將從法律途徑跟進,要求對方履行租約協議列明的回收責任。

環保署是於2017年8月批出土地予碧瑤,租期20年。該處佔地6,500平方米,月租15萬,主要處理1號塑膠PET及2號膠HDPE。廠房由「塑新生」營運,於去年1月3日起開始運作。根據租約條款,該廠房承諾每年處理5,400公噸塑膠,並逐步增至10,800公噸。「塑新生」是目前全港惟一可將PET 1膠處理成準食品級rPET薄片作再生應用。

不過署方在今年四月接獲通知,指基於商業考慮,「塑新生」將逐步暫停接收處理廢膠,碧瑤已安排其他回收商處理經綠在區區收集到的廢膠。

根據港交所公告,「塑新生」由碧瑤、歐綠保(Alba)及太古可口可樂合營,各佔三分之一股權。太古可口可樂去年12月曾提及「塑新生」每月處理400公噸飲品膠樽。

環保署署長徐浩光今日在立法會上,被問及事件。他稱「塑新生」的數名股東「有啲自己嘅商業問題」,署方將從法律途徑跟進,要求對方履行租約協議列明的回收責任。

環保團體綠惜地球上周曾發新聞稿指,「塑新生」停產原因之一為廢膠樽回收率低,供不應求,令「大有來頭」的「塑新生」亦難持續經營。他們提到按租約協議,廠房首兩年回收及處理量為每日約15公噸,並逐步增至30公噸。惟今年首三個月,每日只有約10公噸,至四月更跌至1公噸。

綠惜地球憂打擊公眾回收信心,促盡快向立法會提交塑膠飲料容器及紙包飲品盒生產者責任計劃,在2025年內推行(當局時間表為最快2025年推行)。以及以「按樽制」(至少一元)取代「回贈制」(目前建議為一毫),認為前者在國際行之有效,令回收率可增至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