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看不見的公共空間

看不見的公共空間

文 / 樹心、昆仔、亨利、油長
攝 / 亨利、油長

「麻煩嘟一嘟安心出行」

這句話纏繞了大家近兩年。出入需要用「安心出行」,部份空間更規定市民要符合「疫苗通行證」要求才可以進入。大眾似乎已習慣被規範的日常,是否已經影響市民使用公共空間的權利和自由 ?

何謂公共空間

一直以來,「公共空間」都沒有一個官方定義,即使有在政府文件提及,也沒有明確指引,坊間亦存在各式各樣的理解和演繹。本報上月於社交媒體進行了一項近二千多人參與的民意調查,超過八成受訪者認為公園、運動場、體育館、圖書館、行人路、後山、商場或商場平台花園等地均屬公共空間,兼具「自由免費出入的」和「可共享該地資源的」特性。

同時,本報記者分別巡視了油塘的多個公共空間,發現這些空間的管理情況並不理想,導致公眾未能自如使用。

進出看書要過三關 專家曾建議取消

現行抗疫政策中,進出公共圖書館須出示「安心出行」以及「疫苗通行證」。若不符合該要求,有關人士將被拒入內,變相失去使用圖書館的權利。早前,港大公共衞生學院流行病學教授高本恩和藥理及藥劑學系助理教授陳德光指,根據知情同意的原則,市民有權拒絕接種疫苗。再者,他們認為公眾已建立免疫屏障,故建議讓 60 歲以下成年人毋須使用「疫苗通行證」進出指定處所。相反,時任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則表示措施合情合理,會堅持推行。因此,市民何時可以自由進出,使用公共圖書館資源,——仍是未知之數。

鯉魚門公共圖書館門前有人員檢查「安心出行」和「疫苗通行證」。
鯉魚門公共圖書館門前有人員檢查「安心出行」和「疫苗通行證」。

指示不清位置不便 休憩空間被街坊忽視

公共休憩空間須就城市發展一同規劃,以一定比率為社區各持份者提供適當的活動空間。而局方主張「見縫插針」覓地,以符合面積比的規劃指引,以致休憩空間散落於社區的角落中。記者在平日下午時段走訪了油塘各處,以鯉魚門邨為例,該屋邨在 2000 年代陸續落成,現時還有兩座正在加建。邨內劃了多處空間作居民休憩用途,配備單車踏架或太極揉推器等兩部長者健身器材。雖部分設有椅子,但器材間有一定距離,不利街坊聊天交流。同時,這些休憩空間位置不起眼,要搭升降機或行樓梯才能找到,前往路途亦無清晰指示牌。附近居民均表示驚訝且沒有印象邨內有這些設施,「莫講話好唔好用,起咗用唔用得著都成問題」、「雖然成日食得唔好嘥,但起出嚟冇用仲嘥」。

地盤旁設休憩空間,軟墊上沙塵滾滾。
地盤旁設休憩空間,軟墊上沙塵滾滾。

菜檔擺街又霸地 居民投訴不公平

位於油塘中心近欣榮街的連鎖菜檔「新界仔」,長期將大量運送蔬果的發泡膠箱放在行人路。同時,裝載蔬果的板車則長期霸佔其店面以外的通道,令原本屬於公共空間的路面只剩下一半,礙於通行。該舖位於通往油塘中心的主要通道兼轉角位,上下班時段或者顧客聚集挑選蔬菜時, 行人路會變得擁擠。雖然食環署人員不時到場監察和執法,但當他們離開後,「新界仔」又會將貨物佔據路面。

路過的街坊避開路面上的貨物、穿插賣買蔬菜的人群而行。
路過的街坊避開路面上的貨物、穿插賣買蔬菜的人群而行。

根據立法會改善環境衞生及市容事宜小組 2021 年的會議文件,店舖非法擴展營業範圍屬街道管理事宜,食環署、警務處、地政署和屋宇署會按具體情況各自執法,必要時採取聯合行動。但各區「新界仔」阻街的情況一直沒有改善,有市民在網上質疑現行制度無法根治問題;亦有市民鼓勵每天向署方投訴,直至問題徹底解決。

充分使用公共空間 拉近彼此距離

公共空間理應符合市民需要,而非帶來不便。在油塘部份的公共用地,沒有保安或閉路電視監管,便有市民自行活用空間,令公共空間的用途變得多元。以鯉魚門邨鯉生樓和鯉意樓後方靠山的空地為例,上午會有晨運客運動;下午或假日則有小朋友跑步、踩單車、嬉戲玩耍,家長在旁互相分享「湊仔經」;晚上至深宵更轉換成叔伯打牌,青年在一旁踩滑板。除了玩樂、健身、休憩等實際用途,空間更重要的是左鄰右里間的交流,甚至建立我們在社區的共同回憶和生活經歷。

與此同時,公共用地的使用程度亦能體現居民的歸屬感。 屋邨之間不時放置了額外的枱櫈或其他家具。或許設備並沒有專業的規劃,但可見大家很願意分享, 拿出一張枱、 一張櫈,自然相聚一堂。鯉魚門馬環村更見這特點,村民的心促成了一個窩心的角落,使大家可以在樹陰下乘涼、聊天,充分體現了公共空間的真正意義。

街坊們在鯉魚門馬環村共創了一個舒適的休憩空間。
街坊們在鯉魚門馬環村共創了一個舒適的休憩空間。

自己地方 自己規劃

公共空間本身集多功能、多社群於一身,而公共空間亦不局限於已規劃的空間,積極的公眾參與和探索也能為此帶來更大化學作用,一同創造出更完善空間,解決用家的真實需要。街頭用家或 「規劃師」也許能為 我們對公共空間的想像帶來更多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