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地路垃圾站的垃圾山問題困擾附近居民多時,多被歸究為公德心問題,但如不剖釋垃圾山成因,只靠工友加緊處理和增加收集設施,未必能對症下藥,治標不只本。
位於波地路名門酒家後永寧新村村口,有一所以鐵皮搭建的垃圾站,小小的垃圾站內擺放了兩排標準660公升的黑色垃圾桶(俗稱660桶), 站的一旁堆滿各式各樣的垃圾,有一包包大黑膠袋垃圾(俗稱糯米雞),冷氣機、發泡膠箱、床褥、拆爛的木櫃木板……等。後方竪著兩塊紅白色水馬膠版,用以遮擋前方垃圾避免掉入後方的大水溝,但未能阻擋棄物往前方傾瀉出行車路。清潔工只能不斷「愚公移山」般,把地上垃圾逐一移動到旁邊的660桶內,旁邊偶有車輛駛過,險象環生。
波地路垃圾站除接收來自傳統村屋和村屋屋苑的家居垃圾外,還有來自鄰近的維修車房、回收場、工地,甚至錦田市內的商店和食肆產生的工商業廢物。當中屋苑和工商業垃圾一般體積較大和較重,棄置者「貪方便」而直接棄置廢物於垃圾站旁空地屢見不鮮。另外就是大件棄物如傢俬床褥,「基本上站一有空位,就有機會被人亂放棄物。就算該位置已放置660桶,但都會被移走騰空位置放置雜物」熟悉垃圾站情況的相關人士道。如工友外出附近工作未能及時整理,囤積一地的棄物更會引發「破窗效應」,合理化市民在垃圾山上繼續亂拋垃圾的行為。「有啲人會開車過來,就咁掉低一包包「糯米雞」係地下就開車走,有時甚至會飛掉垃圾」清潔工友道。
波地路垃圾山只是整個八鄉鄉郊垃圾問題的冰山一角。
面對錦田市長年的垃圾山問題,於年初上任錦田市區議員的李頌慈聯絡食環署跟進祠堂村和泰康圍的垃圾山問題時,食環署不約而同以「加桶」作為解決方案,用作佔據垃圾站外或附近的棄置黑點,方便不願走近垃圾站的市民「將垃圾放入垃圾桶內」。食環署於今年五月區議會提交的文件內表示未來將於波地路和祠堂村垃圾站等鄉郊垃圾站安裝閉路監視器加強監控。
現時祠堂村垃圾站情況雖比往年有所改善,但仍無法阻止大型廢棄物直接屏棄於垃圾站附近,破窗效應持續。去年食環署開始新裝「易投式垃圾收集站」,取替部分舊式鄉郊垃圾的站。這些新站設有自動感應投入口,但仍無法容下大件垃圾。記者實地考察位於元朗東頭圍村口的易投式垃圾站,自動感應投入口需人手推開,大多數市民傾向把垃圾投進靠近站門口的660桶。站的一 旁又是隨地棄置的大包小包垃圾和破舊大件電器。熟悉垃圾收集運作的業內人士認為,如果每區都有設施集中收集大型垃圾,理應能減少垃圾落地的機會。
要是這些小型鄉郊垃圾站繼續成為工商業垃圾和大型垃圾的集運出口,破窗效應難滅,無法解決垃圾山問題。個人公德心和同理心固然重要,但隨著錦田南發展計劃上馬,廢物量必然隨之上升。重新規劃鄉郊廢棄物管理配套可謂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