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水耕農場冇影 尋找新鮮本地菜

水耕農場冇影 尋找新鮮本地菜

水耕農場冇影 尋找新鮮本地菜

圖:馬鞍山有不少託管農地可供租用,街坊們可親自耕作,享受農耕樂。圖為鄰近亞公角村的綠庭園。

《馬聞》小記1997年搬來馬鞍山,初時住在錦豐苑 A 座,十多年後遷至雅濤居,兩者只隔着一片窄而長土地,當時甚至是螞蟻搬家地把傢俬推到新居。廿多年來,見證着這片土地從一片荒蕪,到街坊免進的花圃,到開通兩條小路方便街坊通過,再演變成寵物與人共享的馬鞍山西沙路花園;那時,我常推着輪椅,和老爸在公園彎彎曲曲的路上散步。十年又過去,這片淨土再起變化。

2022年施政報告以「促進漁農業可持續發展」為題,倡議在新發展區加入都市農業,發展高科技水耕場。雖然民間有聲音認為水耕總體排碳量不低、投資成本高昂、違反自然定律等,但無改政策落實,2023年,漁農自然護理署向沙田區議會提交建議,在西沙路花園推行「都市農業先導計劃」,興建兩層高、面積400至500平方米的密封水耕農場。

PO60304.JPG 的副本

圖:頌安街市有菜檔標示出售本地菜。

說好去年底投產 消失零交代
  
經過招標,漁護署於2024年5月與綠芝園投資有限公司簽訂合約,為期5年,由綠芝園營運花園內的水耕農場,縮短「farm-to-table」食物到餐桌距離,並舉辦休閒、教育及親子活動等,當時預計2024年第四季投產。
  
2025年1月,小記再到公園閒逛,只見芒草在冬日的陽光泛着金黃,空氣中洋溢一片寧靜,扶老的、攜幼的、溜狗的,都在享受這片小天地。小記走遍整個花園,不但沒看到投入運作的農場,亦毫無動工的跡象,掏出手機查看漁護署及綠芝園的網站,亦找不到計劃的更新。

P060302 的副本

圖:與漁護署簽了合約的綠芝園,計劃在馬鞍山西沙路花園營運現代化室內作物農場,原定去年第四季投產,但到了今年1月初仍不見蹤影。

街坊自耕自賣 全部28蚊斤
  
雖然本港地蔬果自給率現時已經跌到只有1.6%,但在農地還沒全被「發展」的今天,多得本地農夫,市民暫時還能「各出其謀」享受本地菜。
  
以烏溪沙居民陸小姐為例,就在上水的農地耕作,平日供應食店之餘,也設團購群組供購買,除在富寶花園商場F54號舖交收外;住得較遠的街坊,也可透過 WhatsApp(94760449)落單,在馬鐵沿線交收。陸小姐向小記透露,今年收成不俗,2月將有紅菜頭、生菜、椰菜、芹菜、紅蘿蔔等供應,全部28蚊斤,顧客可在群組看到農作物熟成相片後再落單,朝早摘當晚食也不難。

P060303 的副本

圖:烏溪沙居民陸小姐在上水的Wins Farmland耕作,在富寶花園商場內店舖或馬鞍山區地鐵站約交收。

享受農耕樂 馬鞍山享地利
  
假如你願意摺起衫袖親自耕作,相較傳統市區,馬鞍山的另一個好處是,有不少託管農地可供租用,真真正正將farm-to-table(農場到餐桌)距離縮至最短。趁着周日陽光暖和,小記一連走訪了3個在大水坑附近的社區農場,看到不少家庭享受農耕樂,甚至帶備簡單用具野餐,小朋友在農地團團跑,不亦樂乎。
  
小記不知道「都市農業先導計劃」會否成功,水耕是否環保低碳,但可以肯定的是,要「促進漁農業可持續發展」,首先是要保留及珍惜全港僅餘的土耕農地。

馬聞_P6_馬鞍山區可租用農地.jpg 的副本

撰文 // 粟粟
攝影 //粟粟、Tong、陸小姐提供

社區報《馬聞》團隊是由一群關心馬鞍山的馬鞍山居民自發組成。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