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植林修復山野 重現綠色鞍山

植林修復山野 重現綠色鞍山

採訪:阿雯、子傑
撰文:子傑
攝影:Nc

香港人受疫情影響無法外遊,行山郊遊成為市民消遣之選。市民「無痕行山」(Leave No Trace)的意識愈來愈高,不時有市民自發組團上山執垃圾,漁護署的收集垃圾數目更是近10年新低。

然而,郊野環境受到破壞的新聞仍不時發生。一年前馬鞍山鹿巢山的山火受災面積嚴重,至今仍是遍山焦黑。鞍山探索館就為此舉辦公眾植林活動,讓公眾一同參與修復山野。

跟進工作複雜 遠超大眾想像

大家經常都會聽到各大環保組織舉辦植林活動,參加者往往只參與了種植樹苗的部分,就以為完成了山野保育的工作,但活動背後由籌劃到落實,以及之後跟進工作的複雜程度遠超大眾想像。而植林活動必須有漁護署的批准才可舉辦,大眾是不能自行上山植樹的。

鞍山探索館館長陳子恒表示,植林優化計劃通常為期5年,範圍大約1公頃。植林計劃一來修復山火帶來的破壞,二來亦有助樹林自然更替的功效。陳子恒說:「幾十年前,郊野植被的狀況不太理想。政府為了想快些有更多樹林可以鞏固水土問題,所以大量種植外來品種樹木。」

外來品種的優勢是生長速度快,容易適應惡劣的生長環境,但是對本地的生物多樣性幫助不大。另外,例如常見的台灣相思,壽命大約60年左右,當年大量種植,現在就差不多到枯死階段。

招募短期義工 藉了解更珍惜

在活動開放予公眾參加前,探索館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工作。職員需要記錄外來品種的數量。漁護署就會根據記號疏伐老化的外來品種樹木,再規劃該區適合種植什麼品種的樹木,再種植會盡量選擇原生品種。「樹木清單和全部樹苗都由漁護署提供。我們會與漁護署交流這區域適合種什麼類型的樹木,之後定時去苗圃取樹苗。」

陳子恒指,現時有兩種義工形式,一隊是主力長期幫手的義工,另一隊就以招募公眾為主。「植林是一個需要大量人力支持的部分,中間都有很多工作要處理,我們需要為樹苗量度樹徑、高度和狀況,之後亦要定時檢查樹苗的生長狀況。」植樹工作外,對公眾的教育意義更加重要。「每次我們出發前,都會有簡介會,讓參加者知道馬鞍山植林區現時的情況。我們希望他們來到不是只提供一個人力,而是要讓他們了解多一些居住地方附近的郊野環境,他們就可能會更加珍惜那個地方。」

非幫完就算 教育較植林重要

「其實活動不單止做植林工作,更加是做公眾教育。教育公眾比單單植林更加重要。教育這個目標是好重要,不是單單搞個活動出來,大家幫完就算。」透過參與活動,達到公眾教育的效果,第一就是給大眾知道知道山火對野外環境的影響,其次,公眾亦能透過活動明白每個人都有能力去去保護自己所居住的地方。

我們的生活和大自然息息相關,只是可能我們習慣了城市的生活模式,有時忽略了大自然和我們之間的關係。香港人以往就透過去旅行減壓,疫情下就變了去行山,發現原來行山可以是減壓良方。

在「生態系統服務」概念中,我們的種種其實在無形中得益於大自然。可能我們平時沒有為意,其實樹木本身的存在已經提供了「服務」給我們。例如城市的樹木覆蓋率高,可以減低溫度,讓我們在大熱天舒適點。社區中的植物數量多,空氣亦都會比較好。多植物亦會對環境保護好些,可以保護水土不容易流失,減低山泥傾瀉機會。

回饋大自然恩惠 你我做得到

郊野公園是香港十分珍貴的資源。既免費,又不用像外國般要預先登記才可以登山,隨時隨地就可以在很短的交通時間到達。馬鞍山的環境就更加得天獨厚,部分民居幾乎一出門口就到達郊外,富安花園一上斜路就到梅子林;錦英苑更可直上馬鞍山郊野公園。

雖然有很多志願團體和有心人幫忙植林,但只是一場山火即可將他們的努力全部付諸東流。既然我們都受到大自然的恩惠,好好回饋和珍惜這個寶庫,提升大眾對保育山野的意識才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