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棄耕四十多年 人手開田 荒地再次種出水口米(下)

棄耕四十多年 人手開田 荒地再次種出水口米(下)

採訪、撰文:小燕
相:香港觀鳥會

人手開田 人人中暑

鳥會團隊希望透過種米保育水口濕地,但若要用挖泥機開田,必先把濕地變乾地,泥土要變得又乾又硬,機器才可以進入田地,而這方法對濕地影響較大。為此,團隊走訪香港幾個仍然有人種米的地方,汲取經驗,尋求更適合水口的開田方法。

為了減少開田工作對原生物種的影響,團隊做了一個瘋狂的決定──全人手「由零開始」開田。2023年,在火熱滾燙的五月至八月份,他們用泥鏟翻土。有些濕地的水位到小腿以上,每踏一步都要出盡奶力,每剷一起都是重量十足的濕土。興建圍欄之前,他們先要找出舊時農田的石田壆,以免打中石頭;然後要砍掉少量雜樹,最困難是拔起根陷深泥的樹頭。

不少有心人都做過義工,但是幾乎每一個都是「一日義工」,因為每一次都會有人中暑。阿駿很感謝池婆婆每日都開放屋前的地方讓他們食午餐、開會討論及休息。「開工大吉!蛇王第一!」池婆婆常常開他們玩笑。

即使困難重重,偶有出錯,團隊還是堅持對生態友善的農耕方法。團隊請來四位大嶼街坊協力幫忙,建好圍欄,開完田,放水浸田,團隊終於趕在立秋前插好秧。

442485146_989255923209380_5048606914037079616_n

瀕危雀鳥到訪覓食 親嚐水口米

插秧後不是坐等收成,團隊還要每日留意天氣及環境對水稻的影響。在農田流下的汗水,終於在十一月份種出金黃色的稻米。「真的很感動,好像看着自己的孩子長大。」阿駿說。收成當日,團隊邀請了十位水口村民親自下田,收割稻米,一起完成脫粒、打穀和剔石等加工程序。

收成連殼計約重五十公斤,鳥會舉辦了一次試食會,邀請合作村民參與試食第一茬水口米。水口在四十多年後再次種出水口米,人人躍躍欲試,最後共有二十多位村民出席,還有幾位村民帶來親自種的新鮮菜以及親自製的醃菜,與眾同享。

441160535_989256226542683_905640662259091518_n

第一次收成的水口米並不完美,那一碗水口米飯有壞死的米粒,也有夾雜小石頭,食每一口米都有「驚喜」,團隊也有點不好意思。然而,村民卻一致表示好好味,連池婆婆都大讚,阿駿感動到差點當眾落淚。「村民都明白,那碗飯是意義大於一切,是大家過去大半年復耕辛勞的成果,令水口在半世紀後再次出產到稻米。」

懂得欣賞「水口米」的又豈止一班村民?就連全球極度瀕危的黃胸鵐(俗稱:禾花雀)都為了親嚐「水口米」而到訪覓食。開展保育計劃以來,團隊經常被質問:「保護雀仔有咩用?點解要保護濕地?你哋做緊咩?」經歷兩年的生態研究和社區合作,團隊與村民一起完成復耕項目,大家會發現雀鳥與人類其實是有共同目標,大家都想水口有水有稻,濕地青青。過境遷徙的雀鳥有補給,蜻蜓、蝴蝶、兩棲及爬行類動物有更多合適生境。種植的美好在於完成一茬又有下一茬,村民已經跟鳥會團隊討論未來要如何改善種植、收割、處理稻米等工序,大家都期待下一茬水口米的收成可以更多更好。

438097147_989256676542638_5314841401176378834_n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