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余彤
2007年,新界鄉議局南約區中學(下稱南約中學)因收生不足而停辦,此後,梅窩區內再無中學。區內學童為了求學,須長途跋涉「跨境」到港島、長洲等地上學,同時,南約中學校舍卻空置了13年。上月,土木工程拓展署回覆時任立法會議員朱凱廸辦事處的查詢時,表示正考慮於南約中學校舍作公屋發展。根據《2016年香港人口普查》及《人口分布推算2019-2028》,梅窩及周邊地區人口會由2016年的7403人增加至2020年所預計的9400人。人口增加,對教育的需要亦有機會增加;那麼,空置的校舍,到底應復校抑或建住宅?
梅窩學生的想法
跨區上學,是不少梅窩人的共同回憶。兩個90後女生欣和珊,自幼在梅窩長大,曾入讀力行幼稚園和梅窩小學,她們皆選擇到港島區升中。船程和車程漫長,她們表示當年「都會攰㗎」,珊每日用三小時來回梅窩與中學,她說:「學校打鐘時間係8點15分,平日搭七點船去中環,搭5點55分我都試過。」
回校時間長,交通費高昂,珊說:「一程快船嗰時都未加價,都要25蚊,來回差唔多50蚊。」只是交通和午餐,她也日用逾百元,為了省錢,她有時會坐慢船,花費更多時間。
雖然如此,她們卻認為「出去讀」是較好的選擇,「出一出去香港,見識係會多啲,真係唔想屈住喺個島仔裡面。」她們又指,如果現在是適齡學童,即使南約中學復校亦不會考慮,珊舉了一個極端例子:一個一直在大嶼山讀書的朋友,一出港島或其他地方就不懂坐巴士和港鐵。
欣表示,當年選學校的考慮尚有校風及名氣,「細個揀學校,都係聽人哋講出面啲學校好啲。」父母擔憂她無法入讀較好的中學,或會無心向學。現時,她的弟弟準備升中,打算在東涌讀書,梅窩來回東涌,每日需要個半鐘以上車程。
南約創校,為求平等教育權
只有南約中學營辦的1982至2007年,這25年間,梅窩有屬於自己的區內中學。「其實偏遠地方應該同城市地方一樣有平等嘅教育權。」梁景輝說,他在1987年入職南約中學,他認為如果以財政角度考慮鄉村學校,「呢啲偏遠小學係人口唔多」,但如果以均等教育權利觀之,理應支持在梅窩建校。
陳祿開在南約中學教書22年,在南約留守至最後。他說:「其實最初鄉議局係因為覺得我班村民仔女需要讀書,咁先開辦中學。」1975年,當年離島區的中學只有長洲官立中學、聖保祿職務中學,及在大澳興建中的香港佛教聯合中學,這代表大嶼山區的適齡學童只能跨區上學,但當時政府的學校建設計劃仍未包括大嶼山區。
為此,當年的新界鄉議局不斷於教育司代表、離島理民府官員、新界民政署、地方鄉紳之間遊走。6年後,終於創立了新界鄉議局南約區中學,開始招收梅窩、坪洲、長洲、嶼南等地的學童。陳祿開回憶說,南約中學早期有逾千學生,每級開足四班,共有24班學生。
空置的校舍,可會再復校?
南約中學於2007年正式停校,校舍已空置13年,即使區內居民不時提及復校需求,梁景輝和陳祿開皆對復校不感樂觀,陳說:「而家好難,東涌學額都有多,教育局會問點解要開多一間中學呢?」
2009年,離島區議會曾以區內欠缺完善的教育配套設施、不少學童需長途跋涉跨區上學、昂貴交通費為家長帶來沉重經濟負擔等理由,去信教育局要求復辦南約中學。然而,當時時任教育局高級教育主任(學位分配)鍾志鴻,以局方是以全港整體情況規劃和提供公營資助中學學位,而非在分區或個別地區層面達致學位供求平衡為由拒絕,更指家長選擇學校時,讓子女在原區升學並非唯一或首要考慮,如需跨區上學可向政府申請車船津貼,最後校舍至今一直空置。
據《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每1200名12至17歲學童應設一間中學。根據教育局《2019/20 學年學生人數統計(幼稚園、小學及中學)》,可推算整個離島區未來幾年每年將約有950至1600名小學生參加中學派位,而區內尚有6間官立及資助中學仍會收生,直資中學亦有3間,按此原因,南約中學復校的機會極微。
最近,土木工程拓展署研究把南約中學校舍及其西面公共停車場作公屋發展之可行性。梁景輝得知消息後,表示:「成個梅窩咁多地方,點解要拆咗個已有嘅地方去起公屋呢?」空置的校舍,復校、建屋外,還有其他可行用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