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採訪:正義
撰文:Gigi
馬鞍山區內校園欺凌事件屢受傳媒關注。5月初,一名中六女生在電視節目《東張西望》,講述自己因為被欺凌而出現嚴重心理症狀,最後選擇輟學在家自修文憑試。報道裏提及的中學在區內口碑不俗,但仍然出現「返校恐懼」的受害者。學校、家長和學生,該如何避免同類悲劇再次發生?
電視節目播出後,《馬聞》記者採訪該校學生,他們的反應令人意外。學校安排各班同學在通識課上觀看節目和討論,但同學大多不予重視,仍舊互相談笑。部分學生不相信節目受訪者,亦有認為既然不涉身體傷害,言語單打只屬「好小事」。
欺凌定義 取決當事人感受
針對一般人的誤會,香港中文大學社工系導師龔偉森釐清校園欺凌的定義:主要看當事人的主觀感受;像性騷擾一樣,縱然其他人不認為那是欺凌,「我都受過啦,我冇嘢喎」,但只要當事人覺得受傷,並針對同一對象持續一段時間,就是欺凌。女生間的言語單打甚或欺凌,可謂常見。龔社工知悉詩詩(節目內的化名)的例子,同意不上學是個有效的自救方法。他建議如果遭受欺凌,學生可採取的自救方法如下:
1. 以彼之道,還施彼身:被欺凌者要強硬而堅定地表達自己的態度和立場。欺凌者多半是找他們眼中的弱者為對象的,被欺凌者要清晰且明確地表達自己的立場。必要時,適當的反駁也是需要的。
2. 找外援協助:在學校,先找學校社工處理;假如覺得學校社工無法改善自身情況,可找區內青少年中心社工幫忙。別以為校外的中心社工助力較弱,而放棄求助。中心社工能透過學校社工或校方協同處理,多管齊下改善被欺凌者處境。
3. 轉校:雖說欺凌情況在不同學校也有出現的可能,但旁觀者的態度某程度可減少欺凌的發生。對外來學生友善的新環境,有助拓寬被欺凌者的前路。
4. 報警處理:面對網絡欺凌,記緊保留證據,如影像或截圖,然後交由警方處理。
全校為本 推行反欺凌教育
以詩詩的情況,她初中時所受的欺凌大概就因為有截圖,學校遂安排她調班,亦讓欺凌者向詩詩道歉。然而,龔偉森認為,校園欺凌並非單方面的零和遊戲,道歉也非真正的和解。要達成真正的和解,需要推行以全校為本的反欺凌教育。 龔偉森指出,校園欺凌的形成有三部分:欺凌者、被欺凌者和旁觀者。其中,尤為重要的旁觀者角色,往往最易被忽略:旁觀者的冷漠間接製造適合欺凌的環境。因此,要反校園欺凌,必須有以全校為本的教育。草擬年度計劃時,學校輔導組可以透過設計大型班級活動,例如邀請嘉賓,藉由戲劇活動、角色扮演等,向師生釐清何謂欺凌。更重要的是,面對欺凌者,身為受害人或旁觀者須如何反應。透過活動,培養學生正義感和同理心,讓同學懂得面對欺凌時學會說不。針對詩詩的情況,龔偉森推測她 可能社交能力較為薄弱,建議不妨趁假期到青少年中心多參與義工活動。既可拓展視野,又發 展其他社交網絡。譬如位於頌安邨的香港聖公會馬鞍山(北) 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就提供 較全面的青少年服務。
校方否認存在惡意欺凌
《馬聞》記者在《東張西望》播出後找到受訪女生詩詩(化名)了解情況。詩詩對節目內容的補充如下:
1. 《東張西望》混淆報道了她中三和中六分別受到欺凌的情況。在Facebook和IG動態辱罵詩詩媽媽,以及作「你冇咗老竇,係唔係想冇埋阿媽」的隱約恐嚇,是發生於中三。由於其母曾向教育局投訴,校方安排調班,並讓涉事同學道歉。
2. 自始至終,詩詩沒有受到肢體欺凌。因為好友留級,她在只有11人,且除她以外只有4名女生的畢業班裏,感到被孤立。由暑期補課起就有「返校恐懼」,9月後更頻頻裝病請假。
3. 關於她在課室前排中央的座位在請假多日後被移走事件,校方曾找了一名鄰班女同學出面,在跟進的會議上向她道歉;當時參加會議的,還有詩詩媽媽和老師。但女生搞清詩詩的座位位置後否認移走。校方後來補充解釋,是校工錯誤移走枱凳,事件當中不存在惡意欺凌。這是辦學機構回應《東張西望》查詢時,否認有欺凌事件的理據。
4. 去年約10月下旬起,詩詩沒有再返校,亦沒有參加畢業禮、謝師宴等活動。詩詩對此感到遺憾。
校園氣氛融洽有口碑
詩詩就讀的學校,近年有相當的曝光率。如2019年底,就因陸運會期間疑因拒校友入運動場參與,引發舊生場外聚集,致警方到場截查,學校因此受廣泛報道。
但另一方面,學校因學生支援充足而受家長歡迎,詩詩也因此在中二時轉至該校。
有家長在同區家長群組中留言,其朋友兒子向來有情緒行為,但未有接受正式評估。校內社工和牧師得知有關同學在課室內發脾氣,會立刻去安撫同學情緒,並與家長商量,安排該生盡 快做評估。老師亦有重新安排座位,讓同學加以協助;並在該同學枱上貼上溫馨提示,着其遇事深呼吸/去xx號室找x姑娘⋯⋯種種關愛措施,皆令家長深受感動。
此外,亦有學生目睹同學直接敲校長室門, 在無事前預約下與校長對話。其間既沒有被勸止,事後也沒受指摘。以上可見校園氣氛相對輕鬆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