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攝:花見
香港經濟發展迅速,新式商場林立。油塘也不例外,有大本型、鯉魚門廣場、油麗商場,不過一街之隔仍能找到舊式商場的蹤影。建於八十年代的油塘中心有9 座七、八層樓高的住宅以及4 座獨立商場組成,4 座商場包括嘉華商場、嘉富商場、嘉貴商場、嘉發商場。商場雖然沒有輝煌的裝修,但店舖應有盡有,集「衣食住行」於一身,為油塘街坊提供生活所需。面對城市發展,到底舊式商場還有什麼生存空間和存在價值呢?又有何吸引之處?
外表殘舊未能吸引新一代
油塘位於九龍東邊緣地帶,予人較偏遠的感覺。八十年代初,港英政府在資源貧乏的油塘推出了首個「私人機構參建居屋」屋苑——油塘中心,除了提供506 個住宅單位外, 更為居民滿足一切生活所需。幾年間,油塘有多個住宅項目入伙,連帶區內人流增多。新式商場如Peninsula Walk 亦隨之落成,連鎖商店準備進駐。
社會追求與時並進之時,油塘中心4 個商場的設計裝潢卻「四十年不變」。商場各個部分都好像未曾保養,掉色的商場牌匾、昏暗的燈光、留於米黃色磚牆上一道道黑印和崩掉一角的啡紅色地磚盡顯人前,顯得更為滄桑。然而正所謂「蔫(粵拼:jin1)豬頭有盲鼻菩薩」(指每人喜好不同),商場內裏的一事一物和貨品價格都比外面的世界變化得緩慢。
縱使這灰白色外牆的大廈充滿著濃厚的人情味,但也避不開年輕一代的嫌棄。「呢度好污糟!」一名在油塘中心補習社上課的小學生毫不諱言地說:「呢度又冇冷氣,又成陣霉味,好似荒廢咗咁。」他認為其他商場有免費涼快的冷氣、舒適乾淨的環境和大量標榜生活品味的商店;相比之下,油塘中心更顯暗淡無光。
價廉物美難敵貴租 轉手成風
「梗係呢度啦!平啲啊嘛!」「呢度啲肉好靚㗎!」居住在油塘中心21 年的劉婆婆憶述她剛搬進油塘中心到現在的轉變時,也感慨地指油塘中心已經「變晒」,「以前啲人賣粉啊、麵啊,飛髮舖會賣埋麥芽餅,但而家好多都執完再開(舖位不停轉手)」,她直言大商場的舖租貴,物價也比起油塘中心的高,仍會選擇到油塘中心買菜。但劉婆婆續指「因為(油塘中心)啲舖租貴,搵食艱難!」隨著近幾十年區內不少大型屋邨、屋苑和商場相繼落成,油塘區的舖租也隨之攀升,加上疫情肆虐期間,不少小店也逼於無奈地結業,遑論位置較偏僻的小店。
舊商場的人本價值
甫穿過嘉發商場,一間小小的店舖充斥着舊時代的氣息,彷彿置身於六、七十年代般。「易搜特區」專門收購並出售不同種類的二手物品。在這裏,你能找到各式各樣的「寶物」, 上世紀的舊木球拍、曾風靡一時的漫畫書、黑膠唱片、卡式錄音帶、懷舊首飾等,令人看得眼花繚亂。身穿休閒裝束、談吐得體的店主王先生指「執屋嗰陣揾到好多舊雜物,掉咗佢又覺得好嘥,咪揾個地方平平哋賣咗佢」,他表示以前是「寫字樓」 高層,退休後憑着對二手物品的愛惜, 開辦了「易搜特區」。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懂得欣賞二手物品的人不多,但在油塘經營多年,當然少不得一群「伯樂」的支持。「同街坊傾傾下,時間過得快啲囉!」王先生笑着説。他亦表示,油塘中心這種舊式商場,其實滿足了許多街坊的需要,包括價錢相宜、貼地的貨品、富有特色的商店、濃厚的人情味等,這是大型新商場無法比擬的。
嘉華商場近嘉榮街的入口位置有一間名為「MS Bouquet」的花店。門口的鮮花排列整齊、香氣撲鼻。小小的店面, 想不到店主高小姐經營了達 8 年之久。選址油塘中心的最大原因,是地理上的優勢。
除了花香,也傳來一陣似曾相識的檀香味,拜祭用品也能在這裏找到。由於油塘鄰近將軍澳華人永遠墳場,不少孝子賢孫適逢春秋二祭會來到油塘買花和拜祭用品,再乘坐交通工具前往墳場。花店曾於彩虹邨及油塘中心另一個舖位開業,惟因租約等問題搬往現址。她亦曾考慮於鯉魚門廣場的街市設舖,她亦指「街市租金就比較『跳台』(昂貴),唔太適合。」油塘中心則租金較低,營運壓力亦相對地低。
花店的主要客源都是附近油塘屋邨的街坊,「過時過節就會有啲街客做嘅」,嘉榮街一帶的泊車位亦方便了顧客光顧。她亦特別指出附近鯉魚門一帶的新建樓宇落成,住客都會來購買鮮花裝飾家居,因而多了不少顧客。談及油塘中心的特點,高小姐興奮地說:「食嘢囉!」高小姐亦與附近店舖保持友好關係。似乎油塘中心多元化的食店,也深深吸引了高小姐和一眾油塘街坊。高小姐亦與附近的店舖保持友好的關係。「你會見到旁邊啲士多雜貨店,好多時都可以講下價,買嘢比起連鎖店就更加平,亦都會有『人情味』啲。」
印於鯉魚門廣場的海報句子,這正好突顯位於油塘中心這幾座小城的匱乏與落漠。
油塘中心的環境條件遠遠比不上大商場,店舖類型也不及鄰近的藍田匯景廣場多元時髦, 更沒有一海之隔、同樣是八十年代興建的炮台山富利來商場來得有活力。但它為區內街坊提供價格相宜的貨品和另類的「寶物」,街坊和商戶的一言一語印證著它的存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