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遊.恆安](/sites/all/themes/inmedia_2021/images/white.gif)
圖:《那年盛夏我們綻放如花》的後樓梯留言
2023年的11月第二個星期六,《馬聞》事隔兩年再次舉辦區內散步團。回到2021年的4月,《馬聞》和參加者由海柏花園出發,經海濱長廊往恆安邨方向邊分享邊走,那時的主題是「假如你聽日就要離開馬鞍山唔可以再返嚟,你會帶走啲咩?」兩年後,我們仍在馬鞍山沒有離開,恆安邨成為了散步團的起點和終點,大家在商場和庭園邊走邊分享,留下一些腳毛和笑聲,帶走了一些故事,僅在今期以文字和相片與各位重温。
①恆安地鐵站B出口
2023年的11月尾,我們約了散步團的參加者在恆安站B出口集合。根據地鐵站出口指示牌,這個地鐵站出口是通往6條屋邨和屋苑,以及6間學校的起點。大部分參加者到達後,我們一行人在微雨下徐徐步出地鐵站,經過一片空地後,在有蓋行人通道停下來個簡單的開場白。《馬聞》開會或是聚會素來有個習慣,各人除了要報上名來,也要報上「屋企」來,如此一來,大家馬鞍山街坊的身份就更加鮮明。於是,我們也不免俗邀請了各參加者分享自己來自哪一區,結果除了有恆安邨1987年2月第一批入伙的居民外,也有來自九龍港島、從未踏足過恆安的朋友,恆安邨果然是遠近馳名!其中一位區外參加者分享到自己對這條邨的深刻印象是關乎它的英文名「Heng(Hang) On」,乍聽之下像是叫人「捉緊」,剛好與中文名的「恆」字之義相呼應。恆安,單是名字已足夠有趣。
②便利店和恆昌文具舖
行人通道連接商場,我們經過一段夢幻得來又略嫌格格不入的粉紅粉藍色天橋拱柱陣後,便抵達恆安商場的便利店。雖說是便利店,它的位置卻不太便利,但要怎樣說明它的方位呢?商場與一般四四正正的商場不一樣,那位住了恆安幾十年的街坊說它像螃蟹實在不錯。如果商場的中庭是蟹身,那麼每一層向兩邊突出曲折的半開放走廊便是蟹腳。根據這個說法,便利店連同恆昌文具舖和廁所隱身於其中一隻「蟹腳」。或許正是位於商場較偏側的位置,它們不為外人所知,《馬聞》4年前訪問過的文具店老闆卻說它是街坊的聚腳地。那裏有放得上屁股和棋盤有餘的石壆、文具店老闆放在店外的專屬摺櫈、24小時售賣啤酒的便利店,飲多了感不適轉入去的廁所。散步團當天,我們也遇到一班捉象棋的伯伯,卻遇不上老闆本人,大家只好在店面前傳閱他的訪問。
③商場中庭
沿着「蟹腳」走到蟹中心,空間變得開揚,我們環顧四周的同時,大家都說已有三十幾年的恆安商場給人一種停留在80年代的感覺,街坊卻指着空舖位訴說它的前身,也指出那些由空地變成的舖位,具體地說明着商場在三十年間的蛻變。他繼而引導我們抬頭仰望商場的窩夫格紋天花,上空正吊着一個大型支架。由於恆安商場屬半開放式,因此在風大的日子,商場為了避免支架墜下發生意外,會把它降下至近地面。
半開放式的設計讓商場中的人不至於與外界隔絕,風吹得入來,目光也放得出去。配合三尖八角,處處是暗門,沒幾條直路的地形,遊走恆安商場可以和值得觀賞的實在有太多,因此我們決定讓參加者自行在商場內散步,以自己的步伐和節奏探索這個因獲得香港建築師學會年獎的優異獎和被人氣電視劇取景的而聲名大噪的空間。分散前,我們派發了不同的觀察任務小卡,只為提供多一個有趣的觀賞角度。
④商場天台
近半小時的自由散步後,我們再次相聚於商場大名鼎鼎的天台。與電視劇主角不一樣,我們沒有爬上網狀的亭樓,而是圍坐在亭樓之下,有點像擂台的小平台,就各人的觀察交流切磋一番。有人從商場看出去發現了曾出現在《大時代》的木頭架鐵滑梯;有人為屋邨內的風格各異的擺設共同營造出來的和諧景象感驚訝;有人分享恆安邨之大,舊日它被居民分為兩邊,住在這一邊的人甚少到訪邨的另一邊。
十多個散步的人,十多個角度去欣賞同一條屋邨。切入點不同,但大家都同意恆安商場難得滿佈真正照顧到街坊日常需要的各式小店,是個體貼實在的生活場所。大家邊分享邊享用着在恆安街市買回來的熱辣辣人手包魚肉燒賣,中途沒有一個人過來阻止或把我們趕走。我們又打開天台的暗門,在後樓梯和走廊中穿梭,最終走下那條奇形怪狀的粉紅色樓梯。
⑤中央庭園
樓梯的最底層是一個略帶陰暗的角落,那裏有離奇地置於草叢中,沒有櫈的象棋枱,也有幾十張相信由不同街坊搬來的私伙櫈和枱。沿着彎彎曲曲的小徑走一段後終於重見光明,踏入與商場連接的中央庭園。
我們沒有坐在那些沒有扶手,容讓人橫躺的長椅上,而是駐足在一對楹聯前 ——「恒來是處得其樂 安用他圖自有邨」。大家熱烈地討論着楹聯的用字和意思,剛好為方才的散步觀察來一個簡潔的總結。中式的庭園一步一景,我們拾級走上置於山丘上私隱度極高的小涼亭後,又通過在走廊兩旁讓人在眾目睽睽下攤坐的長椅,從趣緻多變的窗框回望商場,最後在池塘中的映月亭作最後的分享和總結。一位參加者說恆安邨是一個「慢」的地方,它的環境和氛圍總會讓人想慢慢地走,慢慢地觀看。看看手機,離起步那刻原來已過一個半小時。
後記:
再次感謝各位參加者與《馬聞》一起散步,相比起滔滔不絕地講解歷史和新聞,我們更想和大家一起觀察和感受當下的恆安。難得聽到各位參加者的分享,一起拼砌一個比電視或電腦畫面更立體、鮮活和貼身的恆安邨。期待在不遠的將來與大家一起慢慢地遊走馬鞍山!
撰文 // 朗風
攝影 // Kennis、Tong、朗風
———
社區報《馬聞》團隊是由一群關心馬鞍山的馬鞍山居民自發組成。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