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尋找香港仔船塢原址

尋找香港仔船塢原址

上星期是香港開埠第181年。傳說當年英軍從赤柱上島,獲村民阿群帶路往上環,到石排灣時經過「香港村」,英軍詢問地名,香港二字變成香港全島(後來是全境)的名字,原來的「香港村」則變成香港仔。這次我們就回顧香港仔的其中一段歷史:香港仔船塢。

翻看歷史地圖,早於一八四一年開埠時已有香港仔一帶民居的紀錄。圖中海灣右面的一排建築物,相信和今天香港仔舊大街的位置相對應。


(1841年;載自 hkmaps.hk;地圖來源:United Kingdom Hydrographic Office)

來到一八四五年,已在地圖中見到為紀念當時英國外交大臣鴨巴甸勳爵的 Aberdeen 英文名字。石排灣本身仍是一片港灣,西面可見已有道路沿今日薄扶林道的走線通往港島北岸。


(1845年;載自 hkmaps.hk;地圖來源:National Library of Scotland)

資料稱香港仔首個船塢是一八五七年建成的夏圃船塢,後來被黃埔收購發展為香港仔旱塢。在以下這張一八八八年的地圖當中,可清楚見到船塢的位置就在原來港灣的西邊,東側為居民聚居點。


(1888年;載自 hkmaps.hk;地圖來源:Hong Kong Public Records Office)

往後數十年這一帶主要的改變都不在船塢本身。一八九零年為服務現址為香港仔工業學校的大成紙廠,興建了香港仔水塘。在紙廠和香港仔舊大街之間,則有一排稱為「十五間」的石屋,現為業漁大廈附近的位置。

來到有飛機的年代,我們可從下面這張一九三四年的圖片看到當時船塢的模樣。船塢的位置,大約是今天香港仔大道、成都道,和香港仔海旁道之間的所在地。圖片中香港仔大道、香港仔舊大街、東勝道、洛陽街、西安街、湖北街和湖南街,還有香港仔天后廟均清晰可見。


(1934年;載自 hkmaps.hk;地圖來源:National Collection of Aerial Photography)

一九三零年代的圖片比較模糊不清,下面這張一九六三年的就要好很多了。我們可以在圖中很清楚看到香港仔被成都道分開兩半,西邊是船塢,東面是民居。此外,圖中也可以清楚見到一些重要的公共設施,包括嘉諾撒培德學校、賽馬會診療所、香島道官立小學,還有聖伯多祿堂和華人永遠墳場。


(1963年;圖片來源:地政總署測繪處)

在下面這張一九六八年的照片當中,除了船塢當中多了幾條船之外,畫面本身和五年前分別不大。不過如果多加留意,會發現最右面的山頭已經由農田變成第一代的石排灣邨了。


(1968年;圖片來源:地政總署測繪處)

我們跳到一九七二年。圖中可見船塢已被新填海的土地圍住,停止運作了。


(1972年;圖片來源:地政總署測繪處)

送走了船塢,是否立即迎來新的發展呢?又不是。在下面這張一九七七年的圖片當中,可見原來船塢的位置過了五年仍處於閒置狀態。反而在下面新填出來的土地蓋了個停車場,還停泊了一些車輛。這些遊人是要去什麼地方的?在往下看,原來香港仔的海鮮舫曾經停泊在此,後來才被拖到深灣。


(1977年;圖片來源:地政總署測繪處)

來到一九八二年,原來的船塢終於發展起來,成為今天的香港仔中心了。同期新建的,還有圖中右面的漁暉苑。此外,香港仔市政大廈正在興建當中。至於香港仔的海岸線,則正在被進一步往外推。這是最後一張圖片仍然可以見到湖南街是在岸邊的了。這數年的香港仔改變得十分之快。


(1982年;圖片來源:地政總署測繪處)

兩年後,一九八四年,湖南街以南的土地已填平,準備興建香港仔海旁道,以後穿過香港仔的東西向交通不用繞進香港仔大道了。香港仔市政大廈亦已建成,圖中還可以見到利港中心正在興建當中,金豐大廈的所在地則已平整地盤。


(1984年;圖片來源:地政總署測繪處)

再往前走兩年,香港仔海旁道還有香港仔大道末端的行車天橋都已通車。金豐大廈已經建成了,反而利港中心則仍然是兩年前的那個樣子。


(1986年;圖片來源:地政總署測繪處)

經歷十年的快速改變,之後的香港仔又靜下來了。這不是說完全沒有改變發生,周邊發生的改變就很多:石排灣邨重建了,對面的鴨脷洲更是變得天翻地覆,還未說到後來得港島南綫,以後我們可以另文介紹。不過就香港仔大道圍繞的那七萬多平方米,除了個別樓宇的拆卸重建,就沒有重大發展了。南港島綫(西段)本來要在香港仔的地底設站,不過計劃一拖再拖。最新的說法是要連同華富邨重建一同處理,然而華富邨重建計劃是要到二零四一年才完成的,離二零四六也只有五年了。到時的香港會變成怎樣?天曉得。


(2020年;圖片來源:地政總署測繪處)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