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圖片來源:地政總署測繪處,經作者加工
香港的廣播電台和電視曾經叱咤風雲,要尋找那個已逝去的香港,不得不談廣播道。這次我們來到九龍塘的半山,重拾廣播道從一片荒野到東亞廣播文化中心,再變成另一條寂靜街道的故事。
現在稱之為廣播道的地方,原為筆架山山麓的一個山丘,一直延伸到今天的九龍仔公園。九龍塘窩打老道以西,哥和老街以南的地段,在二次大戰之前已開始發展。至於窩打老道以東,當時仍然是一片荒山。二戰後,窩打老道以東設立了奧士本軍營,也就是現在的九龍東軍營。奧士本軍營的名字,是要紀念二戰期間英勇殉職的加拿大軍士長奧士本。
廣播道的開發,要到了一九六零年代才發生。在下面這張一九六三年的高空圖片當中,可見左下角的窩打老道去到哥和老街便到盡頭。要上去龍翔道,還得經旁邊的義德道連接。再往上走,可以見到興建中的獅子山隧道,旁邊是正在興建中的配水庫。至於圖片最右方,則是興建中第一代的橫頭磡邨,以及下面的聯合道。注意當時的聯合道是不能通往窩打老道的,當時中間還隔了個山,也就是未來廣播道的位置。
有一座建築物是由這張圖片開始,之後每一張圖片都能找到的:圖中右下角的橫頭磡賽馬會診療所。
1963年;圖片來源:地政總署測繪處
來到一九六七年,今天廣播道的路網已被平整了,不過一棟大廈都未建成。換言之,六七暴動期間,林彬前往商業電台途中受到攻擊,那時候的商業電台並不位於廣播道上。當時的商業電台還在美孚,要到一九七一年才遷到廣播道。有說政府要把廣播機構都集中在一個地方,正是受六七暴動影響,希望可以集中管理。廣播道只有一個入口,下面就是軍營,地理上有戰術優勢。
我們在看看廣播道的四週,第一代的橫頭磡邨已經落成,聯合道已通到窩打老道,窩打老道亦已通到龍翔道,而獅子山隧道亦已通車。注意當時的獅子山隧道只獅一條行車管道,第二獅子山隧道要到一九七六年才貫通。獅隧入口和龍翔道交接的地方,當時只是一個大型的迴旋處。
1967年;圖片來源:地政總署測繪處
來到一九七二年,廣播道上暴重要的建築物已開始出現了。從入口處順時針看,先是商業電台,然後是香港電台。轉個彎到盡頭就是無線電視,旁邊是教育電視,再轉角就是麗的電視了。
與此同時,廣播道和窩打老道之間的浸會書院迎來了溫仁才大樓。至於後面的那片空地,將會變成孕育香港明日之星的重要場地:大專會堂。
1972年;圖片來源:地政總署測繪處
來到一九七八年,廣播道中間的一大片住宅都已落成了。在商業電台的旁邊多了一座建築物:佳藝電視。不過佳視很快便倒閉,原址成為香港電台的電視大廈。
再看浸會書院那邊,大專會堂已經落成了。上面第二獅子山隧道已通車,和龍翔道的交匯處變成現在的樣子。在廣播道和橫頭磡之間出現了一大片的寮屋區,聯合道以北的一片是後來的富強苑,南面的一片則是後來的聯合道公園。
1978年;圖片來源:地政總署測繪處
跳到一九八七年。選這一年,是因為在此之後,無線將會遷走,四台山不再是四台山了。無線將會於一九八八至九三年遷到清水灣,再於二零零三年遷到將軍澳。到了軟硬天師在一九九三年唱《廣播道fans殺人事件》的時候,從流行文化來說香港正經歷「四大天王」的黃金時代,但廣播道已不再是唯一的中心。至於麗的電視則變成(永恆的)亞洲電視,之後雖然有過數次漂亮的收視戰,然而最後還是無以為繼,亞視亦在二零零七年遷往大埔。
同時留意圖右邊橫頭磡邨的重建已經展開。
1987年;圖片來源:地政總署測繪處
在以下這張一九九八年的照片當中,可以見到原有無線的大樓已經拆卸,原址正重建為住宅星輝豪庭,地基工程正在進行中。
順帶一提,浸會學院這時已變成浸會大學,位於圖中底部的善衡校園亦已落成啟用。
1998年;圖片來源:地政總署測繪處
來到今天,四台山已不再是四台山。亞視的位置已重建為住宅尚御,亞視本身也已經失去了電視廣播的牌照。有線電視在荃灣、NOW在灣仔,ViuTV在九龍灣,新城在黃埔,HKTV變了網購公司……回想曾經有段時間,因為在商台和港台的工作,常常上來廣播道,留下不少回憶。然而今天的廣播道,雖景物依舊,也早已人事全非。
2021年;圖片來源:地政總署測繪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