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仙出爐報導)黃大仙區在全民檢測計劃下共有9處地點作為檢測中心,在衛生、安全、基礎資訊等範疇,《新仙出爐》訪問了區內居民對全民檢測的看法。不少區內巿民對此抱有疑問,又憂慮醫療垃圾處理不當。有黃大仙居民受訪時表示,參與檢測變相斷送自己的DNA數據和私隱,認為自行加強防疫措施才是對症下藥的做法。
全民檢測計畫於本年9月1日實施,特首林鄭月娥強調檢測安全、方便,並呼籲巿民踴躍參與,以搜尋社區隱形患者。黃大仙區居民A小姐表示:「政府的檢測計劃成效唔大,檢測唔係接種疫苗,唔代表往後有防疫保障。」
醫療垃圾處理衛生安全成疑
《香港蘋果日報》於9月9日報導,有多件疑似醫療廢物,包括多件曾使用過的保護衣、面罩及口罩等等,離奇地在東區走廊附近散落一地。另外亦有市民在全民檢測中心附近發現用過的保護衣棄置在一般垃圾桶中,未有妥善處理,如使用密封容器或有蓋垃圾筒等安全措施。
本報記者曾親身到摩士公園體育館的社區檢測中心進行實地考察,發現附近的垃圾箱中有口罩、疑似醫用手套及採樣用的棉花棒等廢物。另外,彩虹道體育館亦有疑似檢測中心使用過的醫用手套棄置於非封閉式垃圾桶內。
有居民憂慮醫療垃圾處理不當,令清潔工人及居民增加病毒感染機會,並再次引起社區爆發。根據明報報導,呼吸系統專科醫生梁子超認為檢測中心的手套、拭子有可能受感染者污染,「無可能唔當醫療廢物處理」,應由專車收集並焚化;若以家居廢物棄置,拾荒者、工人或動物接觸到包裝不妥的垃圾時,可能會透過觸摸而造成感染及傳染。
東啟德受訪者支持檢測 認為可控制疫情
一名約50歲的B先生對全民檢測計劃表示樂觀,雖擔憂潛在病患者在檢測中心內會有交叉感染,但是在保障社區健康的大環境下,尋找隱形患者亦為好事。另一方面,他認為政府的宣傳不足,但表示檢測人數並非政府能控制,他說:「假如市民唔願參與(檢測),政府撥款資源也是於事無補。畢竟是自願性計劃,要求主動檢疫有一定難度。」
受訪者認為是次計劃缺乏誘因令市民參與,冀政府可多推行獎勵性計劃作宣傳,例如在檢測後派發防疫物品贈送予市民。被詢問到會否參加檢測時,受訪者說:「冇留意,因為本身冇睇開電視,所以喺資訊瞭解上一般般,未有認真優先考慮自己率先去做檢測。」
檢測為社會信用評分鋪路 成效非檢測本願
居於出現確診個案的慈雲山黛鳳樓的40歲陳先生表示,曾見到收集樣本的專用車輛,車上未有貼上生化標誌提醒處理人員,缺乏專業操守,難以信任。他表示檢測的成效不大,認為全民檢測只是煙幕,目的是為健康碼及社會信用評級制度鋪路。他說:「唔會參與全民檢測,因為會變相將自己嘅DNA數據同私隱斷送。」
此外,他認為居民個人防疫意識充足,全民檢測與區內疫情控制並無太大關連,他補充:「黃大仙人自發自強,本身做得好,政府及政黨唔好諗住抽水。」
檢測人員工作時感憂慮 不知當局如何處理醫療廢物
兩名在龍翔官立中學檢測中心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自己並非負責採集樣本。檢測中心有提供基本的防護裝備予工作人員,可是在疫情影響下,工作時會感到憂慮。當記者深入詢問檢測中心如何處理有關醫療廢物時,工作人員表示會有專用車輛收集,但問及垃圾袋有否貼上醫療廢物標籤時,兩人亦表示不清楚。記者曾聯絡衛生處查詢如何處理檢測中心計畫完成後的消毒場地程序,但至截稿前仍未有收到回覆。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生物化學系教授金冬雁接受BBC中文網訪問時,指香港的「全民檢測」與韓國早期的「大規模檢測」不相同。韓國對病毒於活躍傳播的地區或群組做針對性檢測是有必要的,以便及早發現及追蹤。然而,金冬雁認為,在香港實施全民檢測「勞民傷財」,而且違背「精凖防控」原則。
金冬雁說:「全民檢測這個概念本身是錯誤的,在人群本來感染率很低的時候,這樣做就是把錢丟到大海裏去。」他亦預計香港政府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實施這項計劃,最終只能找到兩位數的感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