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吐露港隱藏水資源 可化淡自給自足?

吐露港隱藏水資源 可化淡自給自足?

吐露港隱藏水資源 可化淡自給自足?

圖:吐露港馬料水至白石角一帶的岩層地下水資源,研究發現蘊藏大量微鹹地下水,可作為海水化淡的原料。

常聞說香港本土水源不足,需要仰賴東江水的輸入。根據水務署官方網頁資料,近兩年度香港總用水量約為10至11億立方米之間,東江水輸入量則約為8億,佔全港用水量7至8成。

你又有否想到,原來香港近岸的海域蘊藏豐富的地下水資源,就在吐露港馬料水及大嶼山石壁一帶,甚至估計多達38.5至68.5億立方米?

早前《馬聞》發現一篇有關香港離岸低鹽度地下水的研究文章,經過香港大學的幫助下,終聯絡上該研究的作者。被訪者鄺曉彤為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的碩士畢業生,其碩士論文正是有關的研究報告。

P060101A.jpg 的副本

圖:圖為鄺曉彤早年與同事在吐露港進行考察。(被訪者提供圖片)

估蘊藏量 超東江水年輸入量

曉彤的論文於2015年完成,其後於2016年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當年的研究主要為勘察香港兩個近岸地區(吐露港馬料水至白石角一帶,及大嶼山石壁一帶)的岩層地下水資源,發現區域性海底含水層含有微鹹(鹽度約為正常海水的三分之一)地下水,估計總離岸香港低鹽度水量為38.5至68.5億立方米,可作為海水化淡的原料。

曉彤的研究靈感,來自當年其碩士論文的指導教授Dr Jimmy Jiao。Dr Jiao是來港超過30年的學者,主要致力於水文研究,包括本港、珠江三角洲、以至中國各地的岩層水資源研究。其推論為假如本地有鹽度較低的水,可作化淡目標,並減少對東江水的依賴。惟曉彤亦指出,相關研究的可行性仍須考慮開採地下水的成本,以及地下水需時補充等因素。

馬聞_P6_研究地圖.jpg 的副本

那麼,現時本港的水資源成本要多少?

我們先談談本港主要水資源東江水。二戰後年代,香港一直面臨淡水資源不足的困境,從60至70年代的制水歷史可見一斑;主要受限於氣候影響,本港每年的降雨量極不穩定。當年亦因科技所限,海水化淡並不太符合成本效益。1960年11月15日,政府與廣東當局達成協議,每年從深圳水庫輸入2,270萬立方米原水,其後於1965年起正式輸入東江水。

澳門購買西江水 平香港一半

根據發展局與廣東省政府簽訂新一份購買東江水協議,由2024至2026年分別支付約51.4億、52.6億和53.8億元購買東江水,以東江水每年供水量上限8.2億立方米計,2024年香港每立方米約6.26元(較澳門買西江水每立方米3.06元貴一倍),其後兩年則為6.41元6.56元。

東江同時是廣州、深圳、東莞、惠州、河源等地的主要供水水源,總供水人口達4,000多萬。東江流域人均水資源量僅為1,100立方米一年,按照國際評估標準,屬於缺水地區。因此廣東省近年對東江水資源實行分配制,並按水資源分配總量對流域水量實行全年調度。

另外,加上極端氣候等因素,長遠而言,東江水對港的供應有機會減少。

有見及此,本港水務署於2008年推出「全面水資源管理策略」,為各種不確定因素作好準備。2019年,水務署研究海水化淡的可能性;於2002年及2007年,署方的相關研究確定,如香港採用逆滲透海水化淡技術生產的食水,可符合香港食水標準(該標準採納了世界衞生組織所定的《飲用水水質準則》)。

到了去年(2024年),「第一階段將軍澳海水化淡廠」落成,並於12月22日正式供水,當局指若全面投產後,每日食水產量可達13.5萬立方米,佔本港食水用量約百分之五。

P060102A.jpg 的副本

圖:抽取孔隙水儀器。(被訪者提供圖片)

鹽度僅海水⅓ 化淡成本料減

根據水務署資料,將軍澳海水化淡廠生產食水的成本估計約每立方米 13 元,當中包括配水和客戶服務成本。如果扣除配水和客戶服務成本,生產食水的單位成本估計約為每立方米 10 元,相對東江水每立方米6.26元為高。

至於上文提及的吐露港馬料水及大嶼山石壁一帶的岩層地下水資源,發現區域性海底含水層含有微鹹地下水,鹽度約為正常海水的三分之一。據估計,若以該些微鹹地下水作為海水化淡的原料,或會低於海水化淡成本。

《馬聞》團隊去函水務署,查詢就離岸地下水用於海水化淡的成本估算,水務署官方回覆指,將軍澳海水化淡廠是由工程顧問經檢討國際及周邊地區的現行標準及做法後,再因應香港的獨特地理情況及需要經過詳細的可行性研究(當中包括海水水質、適用技術、環境影響等)、設計及全生命周期成本等考慮才落實推展的。至於上述論文研究中的離岸地下水,與將軍澳海水化淡廠抽取近岸海水化淡成為飲用食水存在很大差異,不能直接比較。

故此,《馬聞》現未能得知有關離岸地下水化淡的成本,只好期待當局或學者跟進有關研究,讓本港可善用自家的水資源。

P060201A.jpg 的副本

圖:鄺曉彤已移居荷蘭,經營一間中文童書的網上書店(荷童書店),並喜歡與小朋友一起看繪本,一同閱讀中文。(被訪者提供圖片)


撰文 // Debby
攝影 // Tong、被訪者提供

社區報《馬聞》團隊是由一群關心馬鞍山的馬鞍山居民自發組成。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