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鄉巴士可惠及井頭村?](/sites/all/themes/inmedia_2021/images/white.gif)
題為編輯所擬。
位於十四鄉海映路的康樂及體育設施「西沙 Go Park」即將啟用,3條全新巴士路線:九巴287線、城巴581及582線將率先於4月28日(星期日)起投入服務,往返十四鄉及馬鞍山、大學站及白石角等地。十四鄉本來泛指西貢及馬鞍山之間的十四個村落,然而,地產商將之重新定義為新樓盤的所在地。而十四鄉巴士總站位於海映路中間、「西沙 Go Park」對出,但這些新巴士路線能否改善纏繞附近村民多年,特別是井頭村的出入問題呢?
井頭村位於海映路盡頭,村內由1999年起一直只有專線小巴807K線提供服務,直至2018年才正式開辦807S特快線(實際上相關操作早於馬鞍山鐵路通車之先已有存在)作輔助。奈何自馬鞍山鐵路通車推出烏溪沙分段搶客以來,井頭村村民面對飄忽不定的小巴服務,多番投訴仍不得要領。至2018年運輸署及營辦商更將807K再分拆出807X,進一步分薄807K資源,並縮短807B至跟九巴99線完全重疊,時至今日形同虛設,令十四鄉不同村落居民均感到忍無可忍。
十四鄉巴士總站及3條新巴士路線確實為井頭村村民提供了新選擇,也不再需要走畢整條海映路就可以乘搭巴士。然而,由現有井頭村小巴總站步行至十四鄉巴士總站有約350米距離,而由十四鄉巴士總站步行至西沙路田寮巴士站則另有約450米距離,這段路沿途並沒有上蓋,而且是向上的斜坡,這個不長不短,但行起上來一般成年人也會感到吃力的路段,使井頭村一直成為專線小巴的「客倉」。新巴士路線投入服務後會否吸引村民轉投將會是其中一個關注點。
當「西沙 Go Park」啟用後,預期該處會有較大交通需求(最理想估計)。不過,3條巴士路線班次均為每30分鐘一班,而城巴581線尾班車馬鞍山市中心開21:40(十四鄉開22:10),換言之晚上十點後海映路一帶及井頭村將只剩807K小巴提供服務,即使在巴士服務時間內仍是較直接及班次較合理(起碼表列班次)的選擇。然而,多了3條巴士線後,807K的獨市位只剩下井頭村路的350米。以807K小巴有限的座位、迂迴的走線、飄忽的班次、相對昂貴的收費,於巴士服務的時段內能否佔一席位,實在存疑,取決於屆時小巴的班次,以及有多少村民願意走這350米露天路段轉搭巴士。更甚者,小巴實行的拆賬模式,在眾多競爭下,會否導致司機收入減少而出現缺勤的狀況,令人手不足以應付早上居民及建築工人上班的人潮,以及晚上21:40巴士尾班車開出後十四鄉(特別是井頭村居民)對公共交通服務的需求,甚至會否如這幾年的807B般名存實亡,實在令村民擔心。
再者,807K/S未到達總站即私自於較多乘客的站點附近直接調頭起載並非新鮮事,假若同樣情況在此再次發生,村民將更難乘車,或者無可奈何只能沿露天路段步行350米出入十四鄉巴士總站,於巴士服務時段以外的深夜,甚至要來往離村800米外的西沙路,倒退回1999年未有807K入村時的光境。
目前海映路一帶仍有建築工程進行,雖然建築承辦商已經安排多班員工巴士往返馬鞍山站、大學站及鑽石山站,但前往相關工地上班的建築工人仍會於工地上下班時間(06:20至09:00、16:00至18:30)為其他交通工具帶來超出承受能力的客源,已經令井頭村村民於該時間動輒需要候車超過一小時才能出村,村民怨聲載道,跟建築工人衝突時有發生。
其實,要解決這個問題一點也不難,當局只需要把581線服務時間延長至00:00,已經可以將問題解決一大半。當然,最理想還是有一條往返大學站的路線(287或582線)可以服務至00:20,才能完全補充可以預期807系會有不低機會率出現的問題。但奈何運輸署把3條巴士線一刀切的於21:40後停止服務,正正說明了新巴士線主要是為「西沙 Go Park」及西沙路新樓盤項目而設,十四鄉本來的萬幾人口,特別是井頭村的居民,顯然再一次被無視了。
開辦新巴士路線確實可為社區帶來改變,但除了新線服務班次,原有的交通配套會否因而削減同樣值得大家的關注,但願我們不會「開口中」;同時盼望如果真的不幸言中,相關部門可以迅速應對(這個盼望會否是奢望?),減低可能出現混亂的時間及機會,讓新巴士線真正做到改善民生,而非製造衝突。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