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元朗區議會昨日(2月28日)討論元朗南第二期工程。多名區議員質疑當局大規模收回棕地,但未有合適重置作業,以及土地賠償欠理想等。旁聽的居民坐滿區議會,前元朗區議員兼十八鄉鄉事委員會主席梁福元亦有旁聽。
元朗南發展早於2011/12年度的《施政報告》中提出,整個規劃提供32,900個住宅單位,居住近10萬人。第一期工程已於2022年展開,第二期的工地平整及基礎設施工程詳細設計則於去年8月展開,料提供1.1萬個住宅單位,人口為31,100人。其中元朗南欖堤東路附近的2.2號地盤,料於2024年底展開興建公屋工程,涉及6座約37層高的公屋,提供大約4,800個單位,居住1.3萬人,於2029至2030年起分階段落成。
元朗區議會昨日(2月28日)討論,多名區議員關注收地及區內棕土作業,鄧家良認為政府未有考慮現有居民的生活方式,亦未有安置受收地影響的居民。他指元朗南現有的倉地、物流地和小型加工場,約有一至二千人工作,當中大部分均為低學歷人士。鄧家良指,政府的賠償只有數百萬,等同要他們自生自滅。
元朗區議員鄧鎔耀不滿現有賠償機制,指現時仍處理10年前高鐵的賠償個案,斥「賠嗰陣時就口講口賠」、「十年後到今時今日都無賠到俾人哋。」元朗區議會主席沈豪傑則指, 現行政策只有原居民及戰前(1941年12月25日)已存在的非原居民或承繼人方可獲遷至R6安置區,但元朗南第二期範圍內有數十個戰後才在當地居住的非原居民,卻沒有這個權利。他續指因十多年前的發展,政府安排他們遷到公庵路一帶,但現時又面臨第二次逼遷,認為非常不公平。
地政總署總地政主任郭志恒承認,不少棕地所涉及的經濟活動對當區有貢獻,惟棕地的作業模式未能有效運用土地,包括零散及影響鄰近民居,故當局建議興建多層現代產業大樓。他又提到,元朗南預留了11公頃就業帶,包括興建多層大廈及露天倉儲土地等,以供受影響的經營者租用,區內亦有逾1.3萬個就業機會。對於戰後非原居民未獲賠償,郭志恒只重申會按現有機制賠償。
另有區議員關注交通問題,沈豪傑稱該區主要連接至元朗公路,質疑有否足夠承受力,憂如十一號幹線未能及時完工,將「通咗小血管但條大動脈就塞咗」問題。
會議結束後,有「受影響新界南農場關注組」成員黃先生向元朗區議會主席沈豪傑遞交請願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