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人多球場少 點變「無處不體育」

人多球場少 點變「無處不體育」

人多球場少 點變「無處不體育」

圖:除了籃球,羽毛球亦是市民熱愛的運動,可惜質素較好的錦泰苑露天羽毛球場經常被圍封。

政府自千禧年起積極推行全民運動,每年都有全民運動日,康文署的康體設施全日免費,不過政府是否有足夠康體場地達至「無處不體育」?馬鞍山近年有大量人口遷入,現有的康體設施又是否能滿足街坊所需?

《馬聞》記者利用Google地圖和衛星圖與維基百科的資料作對照,檢視馬鞍山區主要公營屋苑的康體設施,發現屋苑的基本配套為籃球場和羽毛球場,少數設有排球場,而佔地較大、住戶較多的屋苑,球場數目亦會按標準而增加,例如80年代入伙的恒安邨便有三個籃球場、一個小型足球場和一個非標準足球場,另有幾塊未有指定用途的空地,街坊們時有在空地打羽毛球、打排球或耍太極,附近的耀安邨都有超過一個籃球場和排球場。

97前後入伙的頌安邨,因邨內鄰近錦豐苑,兩個屋苑人口逾兩萬人,固康體設施都較多,包括一個小型足球和一個非標準足球場、三個籃球場(頌德樓後、頌群樓旁)、兩個羽毛球場(錦莉閣旁)、兩個排球場(錦菱閣前),而頌安商場天台亦有四個羽毛球場。

馬鞍山廿年增2.6萬人 未跟加新場

千禧後落成的錦泰苑,撇除錦麗閣前一個已被圍封的羽毛球場,錦泰商場天台亦有一個籃球場和一個排球場。雖然錦泰苑每座大樓下亦有乒乓波枱,惟因使用設施前需向管理處申請,固使用量亦不高。欣安邨則有小型足球場、籃球場和羽毛球場各一。

除了公營房屋的康樂設施,馬鞍山亦有由康文署管理的康體設施,包括1988年啟用的恆安體育館、1999年啟用的馬鞍山運動場、2004年啟用的馬鞍山體育館和馬鞍山遊樂場(大公園)及1997年啟用、每月平均約有39,500入場人次的馬鞍山游泳池。

馬鞍山的康體設施看似充裕,但上述的康體設施大多在千禧年前後落成,距今已有二十餘年,但馬鞍山的人口卻大增,由2001年人口普查所示的184,540人增至2021年的210,356人,換言之,區內並沒有因這新增的約2.6萬人口而興建更多的公用康體設施。

馬聞_P2_馬鞍山人口與球場比例.jpg 的副本

即使康體設施數目可觀,但實際設施使用率又是另一回事。以籃球場為例,網上不時有人投訴屋邨的籃球場場地質素差劣及缺乏保養。記者去年12月亦實地到恒安邨的籃球場進行視察,邨內幾個石地籃球場無人問津,恒日樓旁的籃球場不但沒裝設籃球網,籃框亦已變形,球場地面仍屬於「一仆即見紅」的粗糙水泥地。

結果,馬鞍山的籃球之友不少都會選擇到馬鞍山遊樂場或其他保養較好的公屋球場打波,但這些球場在繁忙時段,往往會如資深體育評述員李德能所講:「每個籃隨時都會有兩個波。」最終變成「有人冇場打,有場冇人打」。

鼓勵學校共享設施 免花錢建場館

除上述的公營房屋和康文署外,本港的社區其實尚有第三個能提供康體設施的地方,正是陪伴了大家十多年光陰的中小學。

教育局與民政事務局於2017-2018學年起,合作推行「開放學校設施推動體育發展計劃」,為鼓勵學校開放設施,開放設施予體育團體舉辦體育活動的學校會獲提供津貼。此外,成功租借設施的學校可申請資助,用作興建或改善校內體育設施及購置體育器材。

馬鞍山中小學合計超過20間,不少都設有籃球場、排球場和室內羽毛球場、甚至有足球場、棒球場;如能在課餘和假期開放設施,或可即時提供不少現成場地給公眾使用,既可節省數以億計的公帑和珍貴土地興建體育設施,學生和市民亦可在鄰近的學校使用設施,培養做運動的習慣。

P020201A.jpg 的副本

圖1:馬鞍山信義學校共用的籃球場,晚上6至10時會供公眾人士時使用。

不過計劃推行7年多,雖然當局曾調高學校獲發的津貼活動數目上限,並兩度調高學校就每個活動獲發的津貼至每學年19萬元,但參與度仍未符預期。

有教育界人士指,校方或因保安、保險、場地管理、場地保養等問題,寧願「不借不錯」。再者,有關計劃只讓已申請、已獲批的團體以團體名義向學校借場,街坊想閒來射幾球波就只能望「場」興嘆。

不過回顧公屋的發展史,其實學校和街坊共用球場並非新鮮事。以往中小學校舍的康體設施都列明要有一個籃球場,但因舊式校舍並非按照標準設計而興建,部份校舍就未具有體育設施,故要向房署或康文署(即以往的市政局和區域市政局)借場,以恒安邨的聖若瑟小學和信義學校為例,學校旁的籃球場在上課時間優先供學校用,所有課外活動結束後即開放給街坊打波,而球場的保養就交由房署負責。

校方憂保安 專家:行政問題行政解決

當然,在現時的校舍設計上,學校擁有自身的球場後並不代表會減少公家場的數目,畢竟房署在規劃一個屋苑時,亦會按人均比例劃出球場範圍,但在課堂以外的時間街坊只能望「場」興嘆卻是不爭的事實。

本土研究社成員黃肇鴻接受《馬聞》查詢時指,學校的確甚有開放場地予街坊做運動的潛力,「點解平日夜晚唔可以開個操場畀人入去跑步」。對於最令校方卻步的保安和保險問題,他就認為「行政問題行政解決,設計問題設計解決」,他舉例,球場兩邊設閘,返學時間鎖向外嗰邊,放學時間就調轉」,至於球場的管理問題就由教育局和房署跨部門溝通。

當共享已成世界潮流,由辦公室、單車、食物、旅遊民宿以至住所都可以共享的今天,學校球場又是否可變成「共享球場」?

撰文 // 謝頌昕
攝影 // Tong

社區報《馬聞》團隊是由一群關心馬鞍山的馬鞍山居民自發組成。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