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青寶典記者:陳秋葵、陳復悠
半世紀老字號—大歡喜餅家
馳名鴨潤月,大歡喜餅家的招牌貨,由余氏兩兄弟每年中秋節在高溫的餅房中馬不停蹄地用人手搓出,供一眾街坊享用。一家有五十多年歷史的餅家,最終能經得起時代的考驗嗎?
位於青衣涌美老屋村44號地下的大歡喜餅家,由余老父於五十多年前在青衣墟開始經營,十多年後政府將青衣納入新市鎮發展計劃,舊店和余氏一家就搬到現時的涌美村地址定居和經營至今。榮哥和宗哥兩兄弟十一、二歲就跟著父親在舊店開始學做餅。日月如梭,余老父已經過身,余老太現時亦已八十多歲,六十多歲的大哥榮哥,不經不覺承傳著父親留下的一門珍貴手藝五十多年。
在接近回歸的十多年前,弟弟宗哥為了子女得到更好的教育,一家移民到美國。那時候餅家就剩下榮哥和母親支撐。直至2013年弟弟宗哥的子女學有所成,他便回到香港再次與哥哥合力經營餅家直至現在。但是榮哥向記者表示,弟弟將於今年農曆新年後回美國定居,照顧孫兒,將來只會於中秋節回港幫忙。對於余氏一家,唯一的煩惱就是餅家的人手問題。對於餅家的將來和承傳,榮哥坦言沒有特別計劃,直指最壞的打算,就只有光榮結業。
榮哥指數年前曾聘請學師,但因為工作太辛苦,不少年青人大多都只做了短時間就離開,最終也無法請到做餅的繼承者。記者詢問榮哥有沒有做餅的秘笈,讓學師可跟住工序一步一步做餅。榮哥指自己對於做餅的工序已經入腦,多年來都是憑經驗和感覺去做,沒有將工序仔細紀錄下來。榮哥指學師也需要有資質,因為他只會透過自己親手做去教授如何做餅,所以亦需要學師有領悟力。
兩兄弟多年來堅持所做的麵包不添加化學劑,所以吃起來有一種實在的感受。榮哥指自媒體報導後,餅家的確生意比以往好。在記者採訪當日,即平日的中午時段就是最空閒的時間,場面比較冷清。而每年的中秋和農曆新年,就是兩兄弟最忙的日子。
弟弟宗哥即將回到美國定居,身處外地的子女對於這一門手藝無太大興趣。大哥榮哥已漸達退休年齡,其兒子尚在求學階段,榮哥指兒子現時專注力未夠,自己曾嘗試教他做餅,但對於現時的兒子來說,做餅更像是一個玩的過程。面對兒子是否有興趣承傳衣砵,將做餅視為志業、餅店的前路如何,榮哥坦言一切還是未知之數。
一個五十多年歷史的馳名鴨潤月,最終能否經得過時代的考驗,言談之間,榮哥似乎沒有太大期望。昔日的一個小漁港變成今日的國際金融中心,香港人賺到了金錢,買到了紙醉金迷,卻未必買得到各種歷史情懷和暖暖的人情味。
在葵青區覓食,大抵第一時間都會想起葵涌廣場。其實在不遠處的葵興,還有香港人最愛的隱世餐廳,雖沒有「邪惡拉絲」等打卡美食,但卻有種用心製作的人情味。街坊作為社區的「地頭蟲」,週末不妨發掘多點葵廣以外的選擇。
開業三年 放開勝地:VII Drip & Brew
穿過重重工廈,於KCC前行約五分鐘,就發現一家充滿設計感的咖啡店,推開玻璃大門,忽爾從繁忙的工廠區走到放鬆、慢活的世界。VII,是羅馬數字「7」,同時亦代表休息、完美。店舖的裝潢是簡約工業風,牆上有一大片白,給客人放空。VII Drip & Brew的老闆Andrew特地選址工業區,就是希望在繁忙地段提供一個綠洲,讓客人真正地「Take a coffee break」,而VII於他而言,是一種對完美的追求:「任何時候都會問自己有無可能做好啲,不是要做到米芝蓮級數,但在希望能力範圍內不斷進步。」老闆對品質的執著,從食物中可見一斑,例如店裡的千層麵從切碎蕃茄開始,到熬成肉醬,再層層疊上,都是由人手製成;而咖啡則支持本地的烘焙師,每隔一至兩星期就會與咖啡師研究新豆。有時候客人會要求不同口味的咖啡,Andrew都會盡力滿足,落手前就想好沖煮方法。他又以做實驗比喻沖咖啡:「咖啡師最值錢唔係沖水嗰一刻,係沖水前一刻。沖咖啡應該先有假設,再睇結果成唔成立。如果成立,即是自己的假設啱,就學到嘢。」
創業路上跌跌碰碰 只靠揼石仔
賺錢與品質大概難以取得平衡,Andrew認為自己不是生意人,並形容三年來的創業路途為「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於開業一年多時,老闆因家庭將小店放在一旁由員工打理,結果生意大跌,差點結業收場。最後Andrew還是回到店裡,親自聽取客人意見,閒時調整食材,一步一步建立品質及信譽,他笑言:「我係最老土嗰啲人,唔識Marketing,只識埋頭苦幹。把東西推倒好容易,但建立好難。」至今,小店還是徘徊在蝕與賺之間。
工廈隙縫中滲透的人情味
在葵興工業區的三年間,老闆最愛這裡的人情味。小店附近是回收、車房等店舖,雖然那邊的人「粗聲粗氣」,但需要幫忙時,總是義不容辭:「例如我哋要條裝修梯,佢哋會話『成條攞去啦!』,一分錢都不收。」亦曾試過有客人遺失錢包,老闆讓他在店裡吃了一星期飯,尋回銀包先找數,因為Andrew始終認為:「做好一件事唔係accuracy,而係human touch。」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是最可貴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