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不安、不確定下,大家難免會思考更多,但我們可否容許想像下的不同思考空間?
人和人都想找共同語言,甚麼灣區又未必接通普羅大眾,可從找浪漫和多元的「地區忌想像」開始。如大陸人想起香港就想起中環、灣仔,香港就活活在一個城市規劃童話中!
一個城市的格局是生活體驗,有個共同語言叫「城市規劃」,簡單來說包含舖排和平衡。
隨著CBD(市中心概念)的完善,人開始想哪處撐起整個城市。
有趣是香港「案例」,回歸前後都強調中環價值,回歸後隨著政治社會發展,有所謂「西環管治中環」傳聞。隨著城市建設的進展,地區也變得功能化,好像上水也有獨特「戰略價值'。當年英國殖民地亦有意無意把每區貫注生活元素,可是特區政府學足,但忽略「市井」成份。
港島是「異數」,她的市井亦來得優雅。她竟意外地變成內地同胞的美好香港想像。香港和大陸以至自由世界一樣有貧窮、階級矛盾,但在比「香港」還小的港島內,有對資本主義世界的想像。
難得是一個繁華都會,有緣化、大自然一面,對己「富起來」的同胞有另一重意義。
港島其實是香港大型島嶼,和大嶼山分別在於她是香港的商業中心,和其他無數小島的「大」分別在於她的方便、多元價值。
內地同胞較欣賞港島的繁華,而香港人的貼地生活,這包括九龍新界。尤其,主管港澳事務的夏寶龍先生說劏房、籠屋不能接受,而香港島較少這些「暫時性」住房,可見內地無論官方、民間較傾向香港貴族品味!
這是香港的潛在問題,港府(無論港英、特區)都知不能用市區思維管治新界,但特區政府卻用鄉村意識處理全港事務,而好學、好奇的內地同胞(如港漂的大學生)卻把港島看成正統香港生活,無意地把陸式世界觀加進了香港人的港島想像。
無論表演的大媽或是包包客,他們是港島的過客、又是持份者,港島和九龍都變成了「江湖」。
無形中,香港島、九龍、新界在內地同胞眼中又變成各自都是一部份,沒有各自特色。這樣無助了解甚至融入香港。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