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觀塘52年歷史的英發茶冰廳,還有兩天將結束營業。
英發老闆娘跟我說一句「身體健康」,後會無期,無限感觸。
英發是我最愛的菠蘿包,沒有之一,好吃的,不只是鬆脆的菠蘿皮,也是淡淡的⼈情味。最後的星期天,茶餐廳滿座,老闆娘忙得不可開交,到處都是打卡的遊人,老闆娘仍然堅持留著座位給滿頭白髮的伯伯和我們。下午4點半,店主太子爺大叫:「最後一盤的菠蘿包和蛋撻!」店員還問熟客是否還要菠蘿包。
老闆一家是典型的傳統潮州人,52年如一,從不做訪問,不多說話,但對熟客,一切銘記於心。
麵包,他們在香港格格不入,不重視效率,只重視味道和傳統。
菠蘿包是家庭難以製作的食物,因為舊式冰室除了有巧手師傅,還有設備精良的焗爐。只有大型的焗爐,才能在高溫下逼出麵包裡的水分,令麵包保持鬆脆。但太高的溫度,會令麵包變硬,變成法國麵包,兩者如何平衡,很考師傅的手藝。
英發堅持使用窄窄的麵包焗爐,這在今天已不常見。窄焗爐雖然每次製作麵包的數量不多,但因為焗爐的門比較少,較少空氣出入,可令麵包更鬆脆。
香港的茶餐廳,源自冰室,再轉化成冰廳。冰廳跟茶餐廳的不同,在於自製麵包。
傳統的勞動階層,喜歡仿效英式的食物,昔日環境不好,只能用廉價的麵粉,加上人手和心機補足,製作鬆軟的麵包,學習英式的下午茶。
香港的菠蘿包變成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諷刺的是,傳人卻越來越少。
香港的麵包有自己的生命,跟歐洲麵包講求硬度不同,鬆軟帶點口感,亦跟日本利用添加劑,變成完全軟熟略有不同。香港麵包是入口煙韌和飽肚,但需要較長時間發酵,可謂各有擅長。
可惜,港式冰廳麵包店餘下不足十間,今年又有至少四間自製麵包的傳統餐廳(鴻運,英發,金滿閣,榮華)消失了。
感慨的是下一代吃不到好吃的港式麵包,消失的不只是味道,也是品味。當下一代沒有吃過新鮮出爐而鬆軟的麵包,或許以為連鎖麵包店的空氣菠蘿包也是好吃的,大概是香港人的可悲。
茶餐廳是少數香港流行世界的符號,我們在加拿大、英國或上海都找到茶餐廳。茶餐廳代表的香港,結果被掏空成為簡單的招牌,剩下的只有公仔麵、奶茶杯和卡位的裝修,味道和手藝只能在YouTube重溫。
菠蘿包留不住,見證品味的沒落,無限的可悲。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