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與街坊維繫的「德國廚房」

與街坊維繫的「德國廚房」

文:S 攝:Brian

(埔報報導)常有人說大埔的美食多不勝數,但作為一個大埔人是否嚐盡了所有的食店呢?位於大埔翠樂街11號美豐花園的14號地鋪,有一間「德國廚房」。聽說,很多客人都會把它與附近另一家德式餐廳混淆,雖然售賣的食物差不多,但裝潢和感覺卻截然不同。「德國廚房」鄰近游泳池及體育館,附近還有「三多」小食店;另一間餐廳附近有寵物店、修車鋪和中學。各位大埔街坊,千萬不要去錯了地方!

「黑紅黃」配夠搶眼

「德國廚房」開業五年,由老闆P先生和老闆娘W小姐經營。店外的招牌上寫著「德國廚房」四字,中間則是德國國旗的三隻顏色,配以「Lecker's」和一頂廚師帽。P先生笑說,店裡的裝潢設計靈感都來自德國旗,黑色作為頂部,外牆則以紅色和黃色為主,底部採用木紋。牆身的圖案參考了世界各地不同餐廳,再加入一些外國電影和卡通角色,「店裡的裝修,有時又改一改,有時又貼一貼,就變成了現在的模樣。」

P先生起初從事攝影,機緣巧合下投身飲食。他居住大埔多年,知道大埔並非有很多德國菜餐廳,而其食物款式不多,處理也比較簡單,「大埔人喜歡喝酒,附近也有很多酒吧,而德國啤酒十分有名,促使了我選擇做德國菜。」他平時也喜歡與客人聊天,尤其是年長一輩,透過彼此的對話,讓自己對大埔更加了解。

P04

與客人街坊維繫

每每提起客人,P先生總會滔滔不絕,「我喜歡親身下場 ,更會直接與食 客談天,喝杯東西,從不熟識到混熟,這就是典型小店的氣氛呢!客人去旅行 也會買手信送給我們,這些交流都聯繫街坊關係。」開業這些年,他也是一邊觀察一邊改善經營,認識了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體會。

對著相同理念的客人,當然可以談笑風生。但若然,遇上不同想法的客人,P先生和W小姐又會如何應對呢?P先生笑說,「就算不同政見,我們都會歡迎,只要他想坐下,但好多時候是他們感到很不自在。」試過一家幾口走進店內,兒子先坐下了,爸爸走在最後,觀察了一輪環境後,示意家人離開店鋪。也試過有客人走入店內,發現餐廳與自己的理念不同,大動作地撞開了桌上的阻隔板離開。對於這些小插曲,他們也是一笑置之。

食肆互助自救

在大是大非的時代下,說一句真話也不容易,但P先生從沒有後悔表達了立場,他只是表達著自己所看到的、感受的,沒有影響其他人。店裡的單張也只是提醒大家關於真相、良知的事罷了,「我們的父母和父母的上一代,他們都很艱苦,從內地走下來香港,也是這樣撐下去的。」

這一年疫情的影響下,各行各業的生計自然不如從前,對於食店來說,也不得不自救起來。P先生感恩遇上了一個好業主,在疫情尚未到達高峰時,業主已主動提出減租的建議,讓德國廚房繼續撐下去。為了吸引大眾,除了附送小吃和啤酒外,也有推出優惠套餐。而大埔的十五間食店也聯合了起來,辦了一個黃店外賣圈(大埔神獸外賣),對客人而言可以嘗試更多類型的食物。W小姐表示與其他食店的關係變得更加密切、融洽,偶爾還會去對方店裡吃喝。
  
德國廚房沒有加入Food panda、Deliveroo等主流外賣平台,「始終我們是小店,有一定的技術限制,不如車仔麵般出餐快,我們的食物需要經過不同工序,需要時間,如果訂單太多,我們有機會無法準時完成訂單。」與其使用外賣平台接訂單會受到以上情況的限制,P先生希望先專注做好本來的客源。

P05

「加油」力量遠超想像

這一年發生了很多想不到的事情,也改變了很多人的想法。W小姐如是,從前的她只是一位「師奶仔」,甚麼也不理會,後來慢慢開始嘗試了解和關心政治,例如立法會為何四年一次去投票,初選又是甚麼東西。

作為一個食肆,W小姐希望和各位香港人、大埔人說一聲「要加油」。也許有人會覺得「加油」二字很普通,但每次有人和她說的時候,還是會忍不住激動顫抖起來,「我們現在還是要撐着,香港之後會變成怎樣,沒有人會知道,正正因為我們撐了一整年,都撐了這麼久,如果放棄的話,這一年都會枉費,還有一些已經不在的朋友⋯⋯」

一句簡單的說話,就像一種平凡而堅實的力量,互相支撐著大家。也許這條路不容易走,但也想和你說聲「加油」,疫情下願各位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