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佘國豪
恭喜發財!我們都喜歡過年,全城披上紅色和金色,代表著中華文化中吉祥的色彩。親朋戚友共聚一堂,一齊享用佳餚美食,當然不得不提的是,由長輩派發,人人喜愛的利是。然而,農曆新年喜氣洋洋的紅色,對某些魚來說卻是會帶來不太吉利的命運。
在九十年代開始,節日喜慶的飲宴,特別是婚宴,都幾乎設有一味「清蒸雙紅斑」,因為鮮紅的魚身,即使蒸熟後也保持著鮮紅色,被認為合適慶祝節日,「紅斑」,通常稱為「香港紅斑魚」 (Epinephelus akaara),幾乎每次都是每圍一碟兩條魚(喻意好事成雙),正如其名稱所暗示,香港紅斑魚的分佈有限,僅在東海和南中國海海域被發現。這種排他性也意味著牠們在野外的數量相對有限,因此這種魚特別容易受到沉重的捕撈壓力和高消費需求的影響。不幸的是,牠們脆弱的生態特徵在2003年被確定為事實,當時科學家們推算,全球數量減少了63%。這種魚在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上被列為瀕危物種(EN)。
無疑,舉辦奢侈的「清蒸雙紅斑」宴會主要是讓較為富裕階層的人士享用,但消費率仍然能夠令牠們幾乎絕種。也許是越來越難找到供應,因為這種魚在海中越來越少,香港紅斑魚不再是宴會的標誌,而清蒸雙紅斑漸漸在飲宴上消失,但我們有汲取教訓嗎?
今時今日,香港紅斑魚已由另一種紅色的石斑魚取代其飲宴上的地位,東星班(Plectropomus leopardus) (不介意魚身不是紅色的食客可能會購買較為便宜的魚 - 沙巴躉。然而,這條魚帶來了無數的環保問題。如果您想了解更多,請閱讀這篇博文。)
香港紅斑魚的悲劇被人遺忘,因為我們選擇了進食另一種魚,不單止沒有懷疑魚的可持續性,也沒有細想有沒有必要不停消費。東星斑比起香港紅斑魚來講,有一個較為廣闊的分佈,牠們可在西太平洋找到。但一如以往,2004年東星斑被列入IUCN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上被列為近危物種(NT) - 只是僅次於「瀕危物種」。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的《海鮮選擇指引》(2017版本)建議消費者避免進食來自東南亞的東星斑,有證據顯示缺乏漁業管制,該魚的數量減少。
從一種魚轉食另一種魚的轉變幾乎是無縫的 - 如果我們連轉變也察覺不到,我們如何提醒大家要作出改變?
紅魚,黃魚,銀魚……我們究竟在吃甚麼?除了從顏色去分辨魚類之外,我們還要去了解所進食的魚類,掌握到魚類的知識後,你作為消費者便可以選擇保護受威脅和瀕臨絕種的品種,並可以選擇來自可持續來源的魚。例如來自澳洲的東星班,是可持續的紅色魚類。牠還可以保護消費者免受欺騙,為更便宜的魚付上更高的價錢。新聞報導曾報導過有超級市場和酒樓,用兩至三倍的價錢賣平價的魚類給食客,反映出消費者知情權的重要性。
雖然消費者可以自學去保護自己和魚類,但香港政府也應該要負上責任,通過改善零售商對魚類的標籤規定,以及要求海鮮產品的來源是可追查的。
最後,我們謹此祝大家新年快樂!年年有「魚」!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