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榮成代表作《中華英雄》單行本於40年前今天面世,後來更創出一期銷售二十萬本的香港紀錄。事隔多年,港漫漸被讀者嫌棄,今天連勇於嘗試、贏過日本漫畫獎項的《西遊》作者鄭健和都因收支不平衡而收山,並解散團隊。整個行業進入生命周期之尾聲。
是年輕人不再看漫畫?太多娛樂一定攤薄消費者的時間和金錢,在日本,盛極一時的彈珠機舖都要式微,惟漫畫業生命力頑強,除了有漫畫圖書館,讀漫畫的風氣仍維持著,不少大熱日劇和電影便是由漫畫改編,讀者群更遠至歐美。換言之,縱使智能手機興起,日漫作為精神食糧,仍有市場。
那麼,是香港漫畫人不思進取,只會食老本?當然是。港漫最為人所詬病者,是題材老土兼與時代脫節,獨沽一味賣武打,還不斷炒冷飯,《龍虎門》和《中華英雄》無限loop。年輕人看不上眼,連老餅讀者也感厭倦。但批評者甚少從業界中人角度看問題。漫畫人都一把年紀,過去多年,為茍存於越縮越細的市場,只有遷就死忠讀者的口味;此外,漫畫人長年趕稿,創意有出無入,難免乾塘,無法求突破。尋找新血加入?欠缺資源,加上行業無前景,又怎吸引到人?不論雞先或蛋先,惡性循環慢慢牢不可破。
同樣困境普遍存在,由體育運動、手工技藝到歌影視等不同文創行業。而過去多年,社會極少-假如不是沒有-探究如何突破死局,殺出血路。一個重要原因是,大家太迷信王于漸、雷鼎鳴等經濟學者鼓吹的「市場力量」,客觀效果上是任這些行業自生自滅:漫畫業又好,甚麼文化產業都好,既然是商品,就交由付款者以金錢為選票,投其所好,不用政府或外人干預。主流經濟學者鼓吹:人是理性的,追求個人利益極大化,個別消費者會識得揀,他們手中一「票」加起來,便自自然然擇優汰劣。這套說法最弊是把世界想得太簡單,不明白體藝文創等領域,內部要夠多樣性才可生生不息,並產生旋轉門效應。想這個生態系統蓬勃生長,甚或進化,持份者要夠品味和鑑賞力,這有賴大環境長期的栽培。市場力量注重消費,越多越好,但求片刻滿足的需要,以叢林原則運作,不斷汰弱留強,時間一久,便扼殺多元。
要在市場和生態之間,達至質和量的均衡,有賴完善而周全的文化產業政策,但香港的大學主力玩排名遊戲,不重視在地的政策研究。政府就算想做點事,扶助特定行業,都不知從何入手,加上官僚習性,容易變成簡單分餅仔、派餅仔的遊戲,譬如資助漫畫出版,但欠可持續性的策略規劃建設,無法打造出自給自足的資金池和持續壯大的生態系統,只淪為證明「有做嘢」的政績工程。
近日李家超委任黃元山做「特首政策組」組長,成為其核心智囊。黃元山本身是團結香港基金的高級副總裁,《信報》余錦賢指,他將引薦團基兩名得力助手加入其團隊。團基是智庫,前領展高層兼港大首席副校王于漸乃頭號顧問。至於金主以甚麼人為主,大家不難知道。過去幾年,團基除了極力推動大型基建項目,鼓吹把公共資產進一步私有化等新自由主義政策,有提過甚麼實質又可行的建議,帶動香港的文創事業衝破發展困局,進而促進整體的軟實力,達成人民至上,貢獻國家的使命嗎?
在韓國,每天有幾百萬人使用LINE Webtoon服務,振興了韓國漫畫業。網漫興起,使韓漫成為日漫以外的新興勢力,為何港漫不能?責任全在於漫畫人身上嗎?希望特首「軍師」,如同「全方位諸葛亮」的黃元山,可以在不久的將來就相關政策提供有效、可操作的建議。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