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說起桌上遊戲,不少人會想到 《大富翁》、《狼人殺》的天馬行空,但Anthony 設計的桌遊《同聲安健》卻相當「現實」。近十年間,Anthony 遊走中國內地、東南亞工廠進行職業安全健康教育工作,見識過工廠內危機四伏,夾斷手、粉塵泛濫、火災等都不是新鮮事。他參考了桌遊《PANDEMIC》,設計出一副邀請工人和管理層一同玩的《同聲安健》,希望勞資雙方在遊戲中破冰,不再那麼的「水溝油」。在遊戲過後正視現實,一同商討控制工廠的潛在風險。
Anthony 提到,內地廠房如今甚少有明顯違規的情況,「政府驚出事,硬件上管得好嚴,消防部門個個月都嚟檢查,宜家已經無得『塞紅包』。」不過他強調除了硬件,也不能忽視執行上的配合,以工廠的《安全操作守則》為例,工人無份制定也未必讀過,遑論理解,「硬件做到足,但勞資溝通得好唔好呢?工人係咪真係會照一啲規定去做?中層有時都唔想跟規定,佢覺得跟足規矩就慢咗。」
他深信的是,雖然工人學識不及管理層,但工人位於生產鏈的前線,必然最了解自己崗位的大小事,所以關乎全廠上下的危機處理,不應只由資方主導,「最重要係保持有溝通對話,用勞資共同參與,代替管理層單向咁發佈規則。」
觀察工廠十年 見證工傷近在咫尺
在Anthony 小時候,香港仍處於工廠林立的時代,他的爸爸在製衣廠上班,媽媽則在家縫衣,自己便會幫忙剪線頭、反衫領,留下了童年對工業的第一印象。後來他在大學修讀工業工程,近十年則任職自由身企業教練,包括為歐美品牌的亞洲區外判供應商廠房,進行培訓及職安健教育工作。
多年來遊走中國內地、柬埔寨、孟加拉等地工廠,小至十數人,大至幾千人,Anthony 見過東南亞尤為嚴重的童工現象,也觀察到廠內的危機四伏。他憶述過往舉行工業安全工作坊期間,聽過不少駭人個案,例如未斷電源便維修機器,工人之間也會有人「現身說法」,譬如舉起自己少了一指的手掌;另有一次工作坊,他覺得工人的反應特別熱烈,才得知原來隔壁工廠早前火災,燒得一乾二淨,工人們便發現工傷離自己的距離只在咫尺之間。
以桌遊呈現處處危機 勞資雙方合作解難
2019年初,Anthony 參加了突破機構Trial & Error Lab 的桌遊設計研習班,接觸到名為《PANDEMIC》的桌遊,後來參考並設計出暫名《同聲安健》的桌遊,邀請工廠工人與管理層一同參與。攤開桌遊,一塊塊卡板代表不同的工作地點,譬如縫衣間、辦公室、貨倉等。玩家要先判斷危機牌的內容,分配到該危機最可能發生的地點。每一處都佈滿危機,按顏色分為四大類,包括防護措施、精神健康、火災、環境硬件。
四至七名玩家會被分配工人、工廠老板、生產線主管等角色,然後在每回合作出相應行動,避免危機一步步累積,並以清除棋盤上所有危機為目機。在這一場桌遊,勞資雙方的目標都是一致的,成為了齊上齊落的命運共同體。
《同聲安健》的最初版本為英文版,方便孟加拉、柬埔寨的工廠員工等閱讀,目前版本則為簡體中文版,以便內地人閱讀,背景設定為製衣廠。在Anthony 的計劃當中,《同》沒有固定的版本,最理想狀態是可以為不同行業的工廠度身訂造它們的版本,更可隨時按需要來更改危機牌內容。在這一階段,比起量產,Anthony 先將桌遊視作工廠的培訓工具,未來也將繼續改良桌遊,包括加插圖片更好地表達危機。
盼助勞資破冰 遊戲後正視現實問題
為了試驗成品,Anthony 曾到廣東雲浮市一間製衣廠與工人及管理層試玩,初時擔心工人不易掌握規則,結果一班女工們亦玩得投入,回饋他許多想法。在他眼中,勞資雙方一般都是「水溝油」,工人平日見到管理層也是默不作聲。但他在上次試玩時發現,遊戲有助勞資破冰,「喺玩嘅過程,玩玩下就好自然會講嘢,放鬆咗落嚟大家就可以講到嘢,講到唔同嘅想法,意識到甚至共識到一啲嘢。」
Anthony早前曾到廣東工廠與員工們試玩《同聲安健》(受訪者提供相片)
在香港的語境下,工廠早已式微,《同聲安健》在本地最貼近的環境,Anthony 相信便是貨倉和地盤。不過,他就認為地盤的工業意外情況更加嚴峻,也更加複雜,不易以桌遊再現。他解䆁道,地盤的不同工種各有不同外判商員工,趕頭趕命又各自為政,「水泥、紥鐵、電工之間,大家其實唔識嘅,唔知大家各自做緊乜,但喺同一個工作環境裡邊,一個電工未必知道隔離水泥工做緊嘅嘢可能傷害到自己,個風險係更加高。」
訪問當日有試玩的朋友曾擔心,玩家會否只著重遊戲策略層面。Anthony 就強調這不是「玩完就算」,接續還有小組討論環節,便是帶領在場玩家回到現實,勞資雙方一同巡視真實的廠房,找出各種潛伏危機,再一併商討解決方案、制定新的守則,「最好就做到見疑即報、見疑即維修」。他深信的是,雖然工人學識不及管理層,但工人位於生產鏈的前線,必然最了解自己崗位的大小事,所以關乎全廠上下的危機處理,不應只由資方主導,「最重要係保持有溝通對話,用勞資共同參與,代替管理層單向咁發佈規則」。
《同聲安健》桌遊試玩分享會
日期:9月2日
時間:14:00-16:00
地點:Trial and Error Lab(佐敦吳松街191號突破中心1樓)